7.【实践园地】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 (共6分) 
(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按照示例进行解读。(2分) 
①竹篮打水——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一一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一一有苦说不出 
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一一不安好心 
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 
  
(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     ) (2 分)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啦!” 
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或“升仙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 (2 分) 
  
  
答案: 
7. (1)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比喻心里有苦楚,但是无法向他人诉说。)  (2) C解析: A福倒——福到    B鱼——余    D枣生桂子——早生贵子  (3)解析: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人们对皇帝、长官、圣贤以及尊亲长辈等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别的字或别的方式(如:空字或缺笔)表达。语言方面的禁忌主要是避讳不吉利的字眼,例如:死、病等。古代的禁忌涉及各个方面,其核心是抑制不详,本是人之常情,但古往今来许多禁忌都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也为后人对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