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学案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3-09  |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是                       、                  国诗人。被称为                                    。 
三.诗文理解:  
1.注音及释义: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延绵(      )  
2. 理解诗意  
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 
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 
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 
5)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 表现手法是什么?  
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  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作业:积累卡片和课后1——5、9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