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8-29  |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紫山中学雨纷  
  一、说教材  
  《最苦与最乐》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学生语文中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在整套教材中,议论文单元也是比较少的。因此,本单元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三要素,学会在具体的阅读中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依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据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能力目标,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人文教育目标,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我设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讨论、指导朗读、语言欣赏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我设想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以及学生间的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启迪。  
  三、说学法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集思广益的学法。教学本文,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先说第一课时。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中的武警战士,“非典”肆虐时期的医护人员,尤其是今年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战士)。让学生明白,人必须负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如此激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接着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 
第二步,教师范读,以情激情。 
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严肃深刻的论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易把握。教师声情并荗、慷慨激昂的朗读,对学生的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第三步,师生对话,理清结构。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默读课文后填写答案。根据答案再次探讨,理清文章结构。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先学习1、2自然段。 
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掌握。 
a、作者运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吗? 
b、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d、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举例,请找出相关事例。 
接着学习第二部份。 
问题提出: 
a、什么事最快乐呢? 
b、作者作者了哪些古语、俗语来论证观点?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从中获得答案。 
再学习最后一部份。 
通过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并想想这一些话要说明什么。 
b、为什么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小结: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明白了作者的观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第一课时,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论点。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了论点、论据,把握本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构成部份。 
接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读文本,触心灵。 
教师启发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要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找出自己的影子来。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步,探写法,析特色。 
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能不能找出句子加以体会? 
学生通过再次的品读课文,交流探讨,明确语言特色。 
第三步,你说我说明责任。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感受“责任”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发挥教材的品德教育功能。 
第四步,名言积累担责任。 
学生交流关于“责任”的名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最后,播放歌曲《说句心里话》,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