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教学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10-06  | 
 
 
 《乐山大佛》 
 
教学目的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抠词“一凿凿、一锤锤”感受雕刻大佛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反复的诵读中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4、学会旁批,写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作者的激情。 
   5、感知本文举例子、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 
  乐山大佛的教学挂图、MP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天府之国”四川有一条江叫岷江,岷江旁有座佛,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这就是是世界最高的大佛——乐山大佛。(师板书:乐山大佛) 
 
2、生齐读课题。 
 
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乐山大佛,去感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财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理解“湍急”“波涛汹涌”“凛然”“智慧”。 
   2小组为单位,讨论不理解的词。 
     学生借助生字、词卡片,在四人小组中互教互学,利用换偏旁法记忆“侵、技”,利用加减记忆“免”,利用形声字记“涛、淹、犯、坏、刷、宏”,利用笔画记“艺”,巩固生字、词读音。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检查反馈,纠正字音。 
 
三、指导书写。着重指导“侵、涛、淹”左右结构的写法,强调写时左窄右宽。 
 
四、看到课题,学生质疑: 
 
1、佛有多大? 
 
为什么大佛建在岷江边?起什么作用? 
 
是谁花了多久建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扫清了生字障碍,读通了课文,现在请你们边读边想:佛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书中相关的句子,细细品读。 
 
二、品读全文  感悟文本 
 
预设:(生:佛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它的肢宽8.5米。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生读板书) 
 
师: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旁批。旁批可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你看着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把它写在文字的旁边。(旁批是三年级才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学会这一方法,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师:我们除了把赞叹写下来,还可以这样写: 一连串的数字介绍了佛的“大”(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巩固新知识) 
 
师:佛身高71米,我们的教室高3米,相当于二十几层楼房那么高。(接着请同学用身边的事物告知其它同学,佛的眼长、耳长……课堂上是一片惊叹之声) 
 
师:孩子们,当你看到这里时,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大佛要建立在岷江边? 
 
生:是谁造的呢?(一生答:一个和尚  学生的回答引来一阵反对之声) 
 
生:这个建在岷江边上的佛是干什么呢? 
 
生:为什么说它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呢? 
 
(生说师写) 
 
师: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都有探索的价值。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阅读。 
 
(五分钟之后) 
 
生:因为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常常掀翻江上的航船,淹死过往的行人。 
 
师:那时的岷江像张着血盆大口的狮子,它使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它让无数的母亲失去儿子,让无数的儿子失去父亲,岷江,成了无数家庭的泪水汇成的江,此时,你会怎样读呢? 
 
一生读。生齐读。 
 
师:面对这条肆虐的江水,人们怎么办? 
 
生:有一个叫海通的和尚,想借助神的力量保护航船的安全,于是发起修造一座大佛。 
 
师:那时正是佛教兴盛的唐朝,佛在人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海通的建议下,有谯来完成这件事? 
 
生:石匠 
 
师:请注意,石匠的前面还有两个字----- 
 
生:无数 
 
师:无数的石匠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是怎样打造大佛的呢? 
 
生:一凿凿、一锤锤 
 
师:是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吗? 
 
生:是九十年 
 
师:九十年呀,差不多一个世纪,这需要多少人呢? 
 
生:无数的人 
 
师:这无数的人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而是几代人,听,砰砰的敲击声响起来了,(皤放敲击石头的声音,由远及近),闭上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打造大佛。 
 
师:怎样艰难的条件?遥远的古代,没有升降机、没有推土机,只有一双双勤劳的手,听,随着这敲击声,你看到了什么? 
 
生: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无数石匠光着身子,顶着烈日打造大佛。 
 
生: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无数石匠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打造大佛 
 
生:在狂风大作的时候,无数石匠在石壁敲打 
 
生:在江水哆嗦的时候,无数石匠毫不畏惧地在石壁上敲打 
 
师一一板书 
 
师引读: 
 
1、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无数厂匠光着身子,露出黑黝黝的肌肤,汗水蒙住了他们的眼,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2、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无数石匠穿着单薄的衣服,汗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他们,不顾严寒,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3、狂风大作的时候,无数石匠毫不畏惧地敲打着石壁,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在江水咆哮的时候,面对脚下滔滔奔流的江水,无数石匠毫无惧色地敲打着石壁,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一年过去了,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十年过去了,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二十年过去了,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爷爷老了,儿子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斧,只见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儿子老了,孙子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斧,只见年轻的他们(一凿凿、一锤锤,整整敲打了90年,终于凿出了一座大石佛。) 
 
师:九十年过去了,风风雨雨的九十年过去了,大山变了,变成了 
 
生:乐山大佛 
 
师:九十年过去了,风雨兼程的九十年过去了,大山变了,变成了 
 
生:乐山大佛 
 
师:乐山大佛 
 
师:它是 
 
生:我国最大的一尊石像 
 
师:这是一尊怎样的佛像呢? 
 
生:头顶蓝天,足踏大地的佛 
 
生:它是那么凛然不可侵犯 
 
师:越是江风呼叫、江水咆哮的时候,(齐读:大佛越能显出它的威严,似乎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 
 
师:来到了这顶天立地的大佛前,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真是太伟大了! 
 
生:我真佩服那些石匠 
 
师:你佩服的是什么? 
 
生:他们的坚持不懈 
 
生:他们的顽强意志 
 
师:一千多年前,无数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用他们的汗水,用他们顽强的意志,用他们愚公移山的精神,为我们铸造了一个神话。来,把我们的惊叹,把我们对他们的崇敬,读到文中去。生深情地诵读第二自然段 
 
师:1100多年过去了,大佛安安稳稳地坐在岷江边,它为什么没被风化?没腐蚀呢? 
 
生:在大佛的头颈和两耳后面,开凿了许多条纵横的排水通道,不管多大的雨水,都能很快地从这些人们难以发现的通道排走,既没有破坏大佛的美观与完整,又避免了雨水对大佛的直接冲刷。 
 
师;所以乐大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读到这里,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我太佩服他们了,那些石匠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太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师:孩子们,我和你们一样,当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时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写下了这首小诗:(出示) 
 
一凿凿  一锤锤 
 
整整敲打了九十年 
 
愚公移山呀 
 
终于凿出了你----我国最大的石像------乐山大佛 
 
岷江边有一座山 
 
那山就是佛  那佛就是山 
 
你背山面水  巍巍而坐 
 
你头顶蓝天  足踏大地 
 
任江风呼叫  任江水咆哮 
 
你纹丝不动 凛然不可侵犯 
 
似乎天塌下来也擎得起 
 
  
 
乐山大佛 
 
你是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 
 
你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乐山大佛 
 
我为你自豪 
 
(学生激情诵读) 
 
  
 
师:亲爱的孩子们,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昨天,我们要怎样把握今天,创造美好的明天呢? 
 
生:好好学习 
 
生:勤奋学习 
 
生:努力进取 
 
…… 
 
师:让我们把满腔的热情、满腹的惊叹化作我们学习的动力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