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复习方法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05-13  | 
 
 
 苏格拉底说:“所有的学习都是回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复习也是如此。 
 
复习究竟是在做什么?怎么样复习效率更高?尤其是即将奔赴高考战场的学生。 
 
考前复习策略,从此告别低效复习 
 
一、复习到底是在做什么 
考试就是这个世界上容易成功的事情之一。因为考试是提前告知范围的,那么你的学习就是不断找出这个范围之内的自己不会的地方。第一遍学习的时候可能都是不会的,所以你需要先获取知识,然后理解它,完成了第一遍的过程。 
 
所谓复习就是从头到尾再过一下,然后确认三个部分一一遗忘部分、遗漏部分、错误部分。 
 
由于距离考试的时间比较久,复习过后还会发生再次遗忘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重复。这就是我们复习的本质,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一轮二轮三轮,每一轮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第一遍遗忘的比较多,复习起来比较慢,第二遍的时候速度快了一些而已;而到第三遍,时间比较短了,所以就会做卷子开始频繁去测试,找一下考试的状态,以及最后一遍查漏补缺。每一轮的形式不一样,大概率是前两轮比较重,越往后的复习形式越轻。 
 
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过了一两遍之后,确实大多数知识都已经掌握了,遗忘、遗漏和错误比较少了;另一方面,确实是时间不够用,所以为了追求遍数,会把后面的复习安排的节奏快、形式轻。 
 
了解了复习的本质,接下来问自己这 2 个问题: 
 
问题 1 三轮复习是不是有固定的模式? 
 
不一定有。我们需要本着高效的宗旨找出遗忘、遗漏、错误,重复它们不再遗忘就可以了,没有固定的形式。 
 
问题 2 有没有时间来不及的说法呢? 
 
没有。因为无论是从复习的本质还是考试的本质出发,其实学习无非就是上述的过程,我们就会进步,即使是考前的 3 天,也可以找出之前出过错的重新学习、征服它、取得进步。不要被几轮的说法束缚住。只要还有时间,就可以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但是如果基础很差,目标很高,时间不足的话会来不及。 
 
二、回顾三个知识点 
 
1 .间隔 
 
一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复习遍数越多越好; 
 
二是复习的间隔应该跟距离考试的时间有关。 
 
打散你的学习时间,把一长段时间分成好几段,这样会大幅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说你打算用 2 小时来学英语,那与一口气连学 2 小时相比,今天学 1 小时、明天再学 1 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忘掉了一些知识;时间跨度越大,你忘记的内容越多,但是也因此能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花更多的时间来巩固。刚刚学过一个概念,没必要立即复习,因为这样做几乎是没什么效果的;如果一小时甚至一天之后才复习,这时候才是有用的。把一大段时间分成好几段会强迫你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里挖出来,重新存储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 
 
但是“间隔”是有阀值的,如果间隔太久的话你可能会怀疑“我真的学过这个吗?' “学习间隔”指的是从你“第一次学到这个知识”到“第一次复习”之间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期限内复习才能确保考试的时候还记得。 
 
2. 环境 
 
研究表明,考试的时候和学习时候的环境一致,考试的成绩最好。为此你有 4 种解决方案: 
 ① 在考试的教室中学习; 
 ② 在和考试相似的环境中学习; 
 ③ 记不起答案的时候,试着回忆一下学习时的状况; 
 ④ 提前对环境免疫,环境一致不一致都能考好。 
 
学习的时候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学到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晰、长久,所依赖的“好地方”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 
 
3 .记忆形式 
 
我们说过顺序提取、乱序提取,以及对比记忆等,这些都应该融入到你的复习形式当中去。每一遍的形式最好都不一样,这样可以增加你学习的趣昧性,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的复习就分为三轮,第一轮用的是课程+分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用的是大纲+思维框架图和乱序的题目,第三轮,直接对着套题去复习。 
 
三、复习的三个环节 
 
(一)日常的作业 
 
第一遍复习一定要提前。很多人都是浪费掉了课堂,课下自己的学习是第一遍。更有效率低的人,浪费掉了课堂和课下作业,把复习第一轮当成是第一遍。 
 
如果你想比别人快的话,你的第一轮复习应该定位在课下作业上。作业很重要,老师布置的作业涵盖了当天的知识点,也与考试重点相关,要珍惜老师布置的有逻辑的作业。 
 
(二)大考前的几轮复习 
 
1 .从真题出发,弄清楚考试的重点和本质 
 
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不看真题而复习。以下几个步骤有助于你复习: 
 
①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② 对比今年的考试说明和去年的考试说明,看看变化在哪儿,调整的地方往往就是出题的重点。 
 
③ 别光看考试说明,读完考试说明之后,得看看它和相近几年高考题的吻合程度。 
 
④ 真题考察的知识点的分布状况如何,确保对于哪些知识点用什么形式考过了然于心。 
 
⑤ 对着真题要找出难点,发现自己的软肋和短处。 
 
所以,注意两点:一定要集中,反复做真题,这样你在平时复习的时候,才会有感觉;真题一定要时不时拿出来核对,调整你的方向。 
 
2 .制订复习计划 
 
① 要不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一定要跟。两个原因。一是老师有经验,会告知你难点、重点;二是你的自制力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强,自己复习很可能掉队。坏处:一是自主性特别差的学生,容易浑浑噩噩跟着老师走;二是每个人水平不一样,需要根据自己的水平调整,不要固话跟着老师。 
 
② 复习过程 
 
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从头到尾过一遍才知道有哪些知识点;第二轮,攻克重点和难点;第三轮,频繁测试。不要迷信应该复习几轮,需要明确每一轮的目的,并且去核对。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实际上是确认一下自己之前学过的东西,过一遍,把遗忘的想起来。找到错误纠正且重点圈住。遇到难点做第一遍克服,我的方法一般是基本的课本配跟随章节的题目+一套跟随章节的真题。 
 
第二轮复习的目标实际上是重点和难点的突击,很多老师都会在这里进行专题式复习。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第一轮的成果,缩短整轮的复习时间,然后留出时间给重点和难点。第一轮是看的课本,那么这一轮你可以看笔记,再把基础的知识过一遍,第二遍过的时候要注重从结构上理解和记忆,形成框架感。第一轮是挨着做题,但是第二轮可以直接去看错题了。重点要放到你在第一轮的时候做标记的章节或者知识点上。包括难以理解或者题目难度较大的章节,以及,容易混淆的、易错的知识点团。 
 
第三轮一般都是通过整套题目,通过这样去乱序提取的。 
 
无论复习几轮,注意明确每一轮的反馈,并且做调整。 
 
(三)考前最后复习 
 
1 .训练固定时间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没有紧张感和做题太慢,而是其实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一个半小时,就会导致在考场上很费劲,没有形成高速运转的习惯。 
2 .过题法 
不写答案,拿出练习册一道一道的过题目对着条件说出解题思路就可以,帮助你唤醒解题方法和记忆。 
3 .错题本 
薄薄的几页错题本,加在一起两三天就可以看完,就是你考前必看的东西。 
 
(四)考前30天几点提醒 
 
第一周:本周为二模后的全面反思、科学合理定位、明确后阶段复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在总结反思的同时,开始系统整理高三以来各次大考试题和梳理错题,认真制订好后期的日计划、着手确定后期重点知识的查缺补漏。基础知识中的未考点和常错点,审题与答题,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及一些细节性问题都是后期要关注的重点。 
 
第二周:进入重点内容的复习和练习。重点内容还是放在最有把握拿分的基础题、中等题、重点题型以及一些创新题上。值得一提的是:越到后期各地的模拟试题就越多,所以不要随意做套题,更加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考信息。 
 
第三周:重点对付以往的错题或回炉题。错题回顾,旧题新做。备考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减少失分。在考场上,只要少失分,就能多得分。 
 
第四周:平稳过渡,适当保温,调整考试生物钟,把最佳状态调整到高考考试的时段。本周要防止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完全放松,二是加班加点。前者过分放松,后者又过度紧张,所以两者都不可取。正确的态度是适度紧张,每天在考试的相应时段进入状态,保留一定的考试感觉。平静当中有紧张,紧张之余会放松。 
 
具体如下: 
第一步:消灭薄弱点,打造完整知识链 
1、这一步骤用时约一至二天。 
2、把自己的一些薄弱环节在纸上按不同学科一一罗列出来。 
3、运用“集灭法”等方法解决罗列出来的问题。 
集灭法:对于某课程的某个薄弱环节a.把家里的教科书和相关的参考书找出来,翻到论述这个知识点的页码;b.逐一阅读每本书上关于这方面知识的论述;c.做上述相关知识点论述后面的例题;d.详细比对解题步骤和最终结果,弄清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就是集中精力克服和消灭某薄弱环节的复习方法,其中步骤“c.”提到的例题是那几本书籍中紧跟着这个知识点的例题,可以由家长把这些例题去复印出来,然后裁掉其中的答题步骤,仅留下题干部分,并按顺序粘贴在其它的纸上,形成一组极具针对性的习题。 
第二步——模拟考场,掌握采分技巧 
1、这一步骤用时约为四天。 
2、请考生、家长购买往年高考各科试卷备用。 
3、高考卷的难度一般比模拟卷低,出现偏题的可能性较小,在高考前夕做往年高考卷,可以提升学生信心,熟悉高考题型。 
4、以每两天为一个周期,按照高考的时间安排,在相应的时间点和时间段里做一份往年高考卷。 
5、四天里分两个周期共完成二套卷子,其中语文卷的作文题可由学校老师提供的作文练笔题替代,综合卷可以放在晚间做。 
6、每一份考卷做完后,应与标准答案仔细核对,在核对中体会“采点给分”的评分方法,掌握分步答题的得分技巧。 
第三步——理清思路,保持状态 
1、这一步骤用时约为一至二天。 
2、针对前一步骤做考卷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复习相关知识点,理清解题思路。 
3、做一些基础性习题,保持迎考状态。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