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0-16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