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3
  | 
 | 
作者:dfh951  上传者:dfh951  日期:20-02-11  | 
 
 
 《茅屋为被秋风所破歌》  导学案    净潭中学八(1)班 严洪波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二、背景简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四、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号 háo  挂罥 juàn  长林梢cháng  庇护bì  突兀 wù  布衾qīn  三 重 茅chóng  
 沉塘坳ào  飘转zhuǎ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广厦shà    见此屋xiàn 
五、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2、读准字音 3、注意停顿 4、明了大意 
六、阅读感悟 
1、感知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内容:1) 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翻译课文。2)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落) 
译文: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破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忍心这样)(做、动词)(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果) 
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群童抱茅)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会儿)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即“由何”。由:凭。)(彻:到天明。作动词)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夜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     (全部庇护)                                    (见xiàn:同”现”)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忧国忧民)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小结: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七、朗读、背诵,默写。 
八、作业训练。 
同步练习 基础储备卷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风怒号( )(2)挂罥(  )(3)沉塘坳( )(4)倚杖(  )    
(5)俄顷( ) (6)布衾(   )(7)大庇 (  )(8)突兀( )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卷我屋上三重茅(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3、默写填空(4分) 
(1)茅飞渡江洒江郊,      ,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4、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5分)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5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5分) 
6、重点问题探究。(15分)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5分)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5分)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6分) 
答案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  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3、略4、A(应是古体诗)5、(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6、(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综合提升卷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厦(  )      (  )        (2)长 (  )     
(2)处(  )    ( )  (4)丧 (  )       (  )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5)秋天漠漠向昏黑(  )  (6)长夜沾湿何由彻(  )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3、翻译句子。(3分)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6分)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5、本诗体裁属   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3分) 
6、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2分) 
7、本诗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2分) 
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3分)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               (2)    ----           
(3)      ----             (4)   ----                 
答案1、(1)xià,厦门;shà,大厦(2)cháng,长城;zhǎng,生长(3)chù,长处;chǔ,处理(4)sāng,丧事;sàng,丧气  2、(1)大声吼叫(2)沉(3)公开地,(4)当面(5)乌云密布的样子(6)如何捱到天亮(7)广泛地遮蔽(8)突然  3、(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4、(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  5、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6、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中考试题 小试牛刀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D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3.C 4.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   |   
 
   
     
         
          | 标题: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3 | 
         
         
          | 文件大小: | 
          32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dfh951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