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雷雨》教学设计4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9-04-02  | 
 
 
  
  课题:18、雷雨 
  授课时间:2004.3.2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小组读课文,推荐一位组员来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4、被推荐到的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6、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三、书写生字。 
    写字指导。(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指导:“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上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这堂课我们要去看看具体的景象。 
    (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朗读感悟课文。 
   研读“雷雨前” 
    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又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人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上“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 
  研读“雷雨中” 
   1、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如: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研读“雷雨后”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运用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六、课后延伸 
    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