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知识点荟萃 
(编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  2017/5/22) 
《黔之驴》译文: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物,(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扑击(驴)。(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就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走了。 
1.有关成语: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都用完了。黔驴之技:形容本领非常有限。庞然大物:庞然:巨大的样子。指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造句: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 
2.虎的性格特点:胆大心细、机智聪明、有勇有谋、勇猛果断、干净利落;驴的性格特点:愚蠢平庸、徒有其表、色厉内荏、虚弱无能、外强中干、装腔作势。 
3.驴的本领:一是“鸣”,二是“踢”。 
4.主题:本寓言采用托物寓意(托物言志)的手法,记叙了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的特点,揭示了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徒有其表、色厉内荏、虚弱无能的丑态,讽刺了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恶人。它告诉人们:(1)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获得胜利;(2)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3)要坚持不懈,要知己知彼,要正确估计对手。(4)毫无自知之明而又肆意逞强,必然招致祸患;(5)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6)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虚荣和卖弄,不能华而不实,不能装腔作势、外强中干,否则自取灭亡;(7)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 
5.本文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对驴略写,对虎详写。 
(2)语言精炼传神:写驴,采用侧面描写(“庞然大物”)、神态描写(“驴不胜怒”)、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踢之”)等方法,表现驴愚蠢平庸、外强中干、装腔作势、色厉内荏,没有真才实学的性格特点;写虎,采用多种描写方法,形象地表现了老虎胆大心细、机智聪明、有勇有谋、勇猛果断的性格特点。如“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样子,表现虎的小心谨慎的特点;“虎大骇,远遁”,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进一步刻画虎的恐惧心理;“往来视之”“进出前后”“荡倚冲冒”,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的特点;“虎因喜,计之曰”,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虎的激动、喜悦的心情;“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动作描写,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充分表现了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样子。它们逼真地描绘了虎惧驴、识驴、吃驴(或: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6.写出表明虎的心理和逐渐接近驴的过程的词语,分析其作用。 
答:心理:以为神--莫相知—大骇——以为且噬己——甚恐——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虎因喜——技止此耳。 
过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跳踉大㘎——尽其肉——乃去。作用:它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7.相关寓言故事名称: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塞翁失马、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拔苗助长、买椟还珠、画蛇添足、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井底之蛙、愚公移山、守株待兔、杯弓蛇影。 
8.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称“三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