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课堂对话回顾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4-21  | 
 
 
 《满井游记》教学中的课堂有效对话回顾 
  
 
师:如果说《小石潭记》以“小”为美,《岳阳楼记》以“大”为美,那么同学们认为《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呢? 
 
(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生:以“淡”为美,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春意还不是很浓。 
 
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江南的初春。北方的初春还更淡雅更含蓄一些。 
 
【自评:此处点评引用了诗句,还算恰当。】 
 
  
 
  
 
生:以“细”为美,作者写细节很到位。 
 
师:细到了——请举一个原句回答 
 
生:土膏微润 
 
师:这四个字细在—— 
 
生:微 
 
师:作者的观察和感受都非常细腻啊!为何是“微润”,而不是“湿润”? 
 
生:冬天刚过,雨水还不是很多,空气有点儿湿润了,但还比较干燥。 
 
师:好!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空气正在从干燥变为湿润。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满井游记中,知时节的好雨,还正在路上呢!北京距离“花重锦官城”应该还远。 
 
【自评:学生的回答比较笼统,教师要有“不放弃”的精神,追问,再追问。落实到“微”字之后,学生才算真正走近了文本。】 
 
  
 
  
 
生:以“初”为美。 
 
师:我能够体味到你的意思,但是,“初”这个词语一般不单用,它一般和其它词语组合在一起用。你能够换一个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生:新。 
 
师:好!非常聪明! 
 
生:以“澈”为美。 
 
师:“澈”也是不单用,我也能够体会你的感受,换一个词语,努力把“澈”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净。 
 
师:好!春天是干干净净的春天,是清澈透明的春天。 
 
【自评:学生的感悟有独到之处,但是表达上不准确。这里不适合大讲单音节多音节词的概念,教师稍作引导,帮助鼓励学生用“替换法”来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效果挺好的!】 
 
  
 
  
 
(学生先后说出了很多答案,比如:乐、劲、媚、喜、繁、静、闲、痴、和、意、纯、醒、变……) 
 
师:太多了,都很精辟,我们从任何一个词语探讨下去,都可能吃透文本。但现在同学们做个归纳,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么分类? 
 
生: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体。比如“喜、痴、闲”等就比较抽象,而“静、媚、变”等就比较具体。 
 
生:有的是从眼睛看到的,有的是由心灵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它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形”,注重的是景物的描绘,一类是“情”,注重的是感情的抒发,一类是“神”,注重的是神韵的领悟。 
 
师:太有思想太有创意了。举出例子说说。 
 
生:比如说“变”“媚”就是景物的描绘,“喜”、“乐”、“痴”就是情感的抒发,而“淡”、“和”就是神韵的领悟了。 
 
师:你的分析已经涉及到了文学鉴赏的几个层次了,真好!看来,同学们对文字的感悟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走到文字深处。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让我很难忘。学生选择的词语一大黑板,如果直入“主题”,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深入分析讨论也可以。但总觉得这样委屈了大部分同学的“思想”。于是,临时加上了这样一个“分类”的训练。学生的回答让我叹为观止。这个教学细节,为进一步咀嚼文本打好了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比较满意!】 
 
 
 
  
 
  
 
师:我看到同学们选择的词语中有两个是矛盾的,一个是“劲”,一个是“柔”,恰恰针锋相对啊!?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个词语更有道理?请两个作者先说说。 
 
生:肯定是“柔”哟!证据很多。柔梢披风是柔,土膏微润是柔,鳞浪层层是柔,倩女靧面是柔,春天到了,一切都苏醒了,硬邦邦的多不美啊! 
 
师:好像很有道理?你怎么反驳? 
 
生:我说的这个“劲”不是硬邦邦的意思,而是有力量的意思。虽然表面看起来一切都是柔的,但你仔细感悟的话,就会感受到春天的力量。 
 
师:“春天的力量”?有意思,请结合文本阐述。 
 
生:比如“高柳夹堤”这一句,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一望空阔”也不是柔吧,还有,“脱笼之鹄”也很有力量。 
 
师: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确实让人感觉到这天鹅是很有力量的。 
 
生:冰皮虽然才“始”解,波色虽然只是“乍”明,但是我们可以想像春天的气息会越来越浓,春天的脚步会越来越近,越来越有力。 
 
师:通过文字调动了想像,用想像去应证。看来,这是在用心在读书了。 
 
生:还有悠然自得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都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 
 
生:人也是这样,他们的穿着、出游方式都让人感觉一种生命的力量。 
 
师:哦,看来,分歧就在于刚才吴语寒的分类,一个是感其形,一个是悟其神。请背诵一下朱自清的《春》的最后几个排比段。 
 
(生背诵) 
 
师:有什么启示? 
 
生:春天给我们的感觉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是温柔的,又是刚强的,既是单纯的,又是成熟的。 
 
师:既是柔的,又是劲的,关键是看你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去体会感悟了。 
 
【自评:学生对文本的初感那么丰富多彩,教师如何选择呢?直接切入自己最有感觉的可不好,这是教师霸权。最好的办法是首先选择确实对学生有帮助的。所以,我选择了两个相悖的词语切入。临时想到用朱自清的《春》来应证,效果不错。】 
 
  
 
  
 
  
 
师:我很欣赏一个同学所说的以“新”为美,举例子咀嚼咀嚼。 
 
生:“于时冰皮始解”一句就表现出了新。 
 
师:这叫笼统地说,不叫咀嚼,细细地品品。 
 
生:冰皮才开始解冻,是新。波色才刚刚开始明亮,是新。 
 
师:这些表面上就可以看出来,请深入下去,见文字表层没有的东西。 
 
生:清澈见底—— 
 
师:为何这么清澈呢? 
 
生:冰皮始解啊。(众笑) 
 
师:为何“冰皮始解”水就清澈呢? 
 
生:水在冰层底下沉淀了一个冬天,当然清澈了。 
 
师:好,这就出味道了。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我们感觉到如—— 
 
生:镜之新开 
 
师:光泽度如何? 
 
生:晶晶然。 
 
师:为什么是冷光呢? 
 
生:因为天气还没有完全转暖,水温还比较低。 
 
师:对了对了,这样对“新”的感悟就深了。用这个方法,咀嚼一下“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新”。 
 
生:梳妆的是少女,当然是新的。 
 
师:哦,还是美少女。比美少妇还清纯美丽的。上次学《济南的冬天》,同学们认为应该是美少妇作形象代表的。你看,这就是神韵的不同。 
 
生:还是刚刚洗了脸梳了头的美少女,当然通身都是干净美丽的。 
 
师:妆罢低眉问春天,你美还是我美? 
 
生:“髻鬟始掠”也让我产生美好的联想。髻鬟是青春少女的发型,刚刚梳好,一定漂亮。 
 
师:少女的头发一定是浓密的,发质一定是黝黑发亮的,一切都是青春的,一切都是健康的。这用来比喻为晴雪刚刚洗过的山峦,实在是太传神了,太有新奇感了。类似的句子我们还背过:山如眉峰聚—— 
 
生:水如眼波横—— 
 
师: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一样巧妙不是?不过趣味儿大不相同了。 
 
【自评:为了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偶尔也需要“霸权”。教师对课堂的准确定位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凸现文本亮点。在众多的学生感悟中,我挑选了“新”字作进一步的研讨,是因为考虑到难度、覆盖面等等问题。学生的词语咀嚼往往流于浅薄,喜欢言必称“生动形象”,但其实还是“隔”的。追问,再追问,扩展再扩展,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生动形象”具体化。这个过程,就是咀嚼的过程吧。】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