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教材解读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9-02  | 
 
 
 教材解读 
 
   “北纪南袁”是清代乾隆年间两大文坛才子,其中袁枚更是因“任意性情”而著称。黄生借书,袁枚不仅慷慨以书授之,还挥笔成文相赠,于是留下名篇《黄生借书说》。 
 
   此为“智者之说”。 
 
袁枚行文,从不肯落入俗套。本文开篇便标新立异,提出独特观点“书非借不能读”,颇令人惊奇。在一般人心目里,断没有“借的书比自己有书利于学习”的观念。先声夺人,是本文一大特色。 
 
怎样自圆其说,袁枚在后面的论述中,体现出严谨的风格。首先,用有带有情感化的排比语言,列举出三个事例:有书不读的天子,富贵人,弃书的不肖子孙。事实胜于雄辩,有力地证明了“非借不读”的观点。其次,作者拓展了论述领域,由书推至天下事,探讨借书人的心理“虑人逼取”,必然珍惜现在所有。从深层的道理角度服务于观点。更高明的是,作者假设了一种情况,倘若“为吾所有”,则有“姑俟异日观”的念头,从而分析了“有书不读”的者心态。此处的心理分析,达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在事例和道理之后,作者又来个现身说法。小时“借书细读”,做官后有书却不读。前后对比鲜明,感叹发人深省。字里行间既有作者理性的论述,又有强烈的感性抒情,让“书非借不能读”凸显出更直观更深刻更自然的特色。 
 
尽管袁枚观点,是针对一时一人而发,但他从容立足于高层,用严谨的论述,巧妙的证明,立体的分析,达到了使人信服的效果,可谓“智”。 
 
此也为“仁者之说”。 
 
论身份,资格,袁枚完全可以在黄生面前耍大牌;论境况,论年龄,袁枚也能对年轻而贫困的黄生指手画脚,摆出先知先觉的姿态给予教诲。但在措辞用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仁者袁枚。 
 
袁枚的观点,不是高高在上强加于人,而是渗入真情的劝告。比如“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在作者剖析自己之后的感叹,坦率地指出自己现在的“缺点“,用自己切肤的体会感染黄生,没有任何“你应该如何如何”式的教导。文章结束时,作者把自己与黄生做了若干对比后,化作真诚的忠告:读书也比专。也没有以“有恩与人者”自居。 
 
尽管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我们不能忽略作者的“仁”,正是由此,我们读起来才感觉亲切,也感觉心中正慢慢接受他的勉励与教诲。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