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课堂实录及点评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7-01  | 
 
 
              
 
                   《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4-2-28  星期五  晴 
 
    上午到福州十八中听课。 
 
    开课是位十八中年轻女教师。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伤仲永》。其教学环节大略如下: 
 
    一、温故知新 
 
     1、   媒体投影:隶:属于  尝:曾经  异:对    感到诧异   泯然众人矣:(略,未记全, 投影一处,学生即答) 
 
     2、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研析 
 
     1、《伤仲永》中作者“伤”什么? 
 
    师引导,学生意见趋同: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普通人。 
 
    师:哪些地方可见其神童形象?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哪些字词表现“神童”? 
 
    师点拨引导:忽,即(如把“即”删除可以吗?),立。师随即拓展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故事,强调文言文学习需要咬文嚼字,感受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师小结:由“神童”变成普通人经历了三个阶段:童年——才思敏捷   少年——才能一般  中年——泯然众人。 
 
  2、仲永为什么会由神童变成普通人? 
 
    学生兴致高起,众说不一。有的说是父亲目光短浅,惟利是图,有的说是仲永不学习。邑人的吹捧巴结等等,无一而论。 
 
    师进一步引导:世隶耕,说明什么?农民没有文化,没学习自然就无法看得远(这样分析,有歧视之嫌,不妥!) 
 
  最后得论:受于人者不至也。 
 
3、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一致认同最后一段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得为众人而已耶? 
 
    投影:后天教育很重要。 
 
三、反思拓展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学生答,师投影——现代版方仲永  师感想:方仲永是“不使学”,现在学生是父母“太使学”,并举事例说明。说明拔苗助长的危害。(与主旨不太相关,过多,让人有节外生枝之嫌。) 
 
    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名言或典故。爱迪生事例,郭沫若等。师投影“勤奋”的名言及典故。师水到渠成总结:一个人要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的勤奋相关。 
 
    再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 由方仲永所想到 ”为题,写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因文析意  以读悟道 
 
                               ——兼评《伤仲永》教学 
 
      文言文如何教?怎么教?简而言之,立足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丰富古文学习实践语感;立足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立足学习文章表达的章法,学会表达。并与古人有交流基础。 
 
    具体在教一篇文言文时,还要明确课标要求,明确编者安排的单元意图,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心有大局,教学不慌。《伤仲永》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单元是围绕“成长”这一主题,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编者在单元提示还提醒: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若以此为教学目标,就应该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是第二课时,想来在第一课时已完成。依上文的教学简案,概而言之三点: 
 
    一、因文析意,依意解文。魏老师从文题《伤仲永》中的“伤”入手,问学生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哪些地方可见其神童的形象?学生一番查找讨论后,统一到这三句: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老师进一步提高:具体到哪个字或哪个词能说明神童之“神”? 
 
学生进一步讨论明确了:忽,即,立,学生对这几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在了无声息春风化雨教学生如何更深入理解文言实词。这就符合陈日亮老师所言的“以文解文,以言传言”。 
 
    师进一步拓展“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炼字典故,说明古诗文的炼字技巧,体会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二、以读传情,以读悟道。语文要重视读,文言文更是如此。读准字词,读畅句读,读出情感,读透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我们教师以讲析代替学生的读,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是极其有害的。从这一课而言,教师也重视学生的朗读,可惜的是朗读的方式太单一,一堂课读了四次,却都是全班齐读,或是换成小组读,个人体会情感读,甚至男生读,女生读,形式多样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许会更深入些,透彻些。如,“泯然众人矣”中的“矣”也许包含作者多少无尽的惋惜甚至伤心,这岂不是以文题《伤仲永》中的“伤”呼应吗?还有文章最后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多读几遍,作者用意不讲自知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立足文本,立足学情,重视朗读,以文解文,以言传言,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