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说课稿 
临汾新二中高二语文组   郭玉瑛 
一、说教材 
    《牲畜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六单元的话题为结构,重点掌握延迟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与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卡尔维诺其人其作;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把握小说结构的基本模式,理解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延迟”手法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2、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化重为轻”,培养乐观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延迟”手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一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感教学法。导入新课时,教师用童话故事,撩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结构层层推进的“延迟”手法的运用,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结构的“延迟”,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1、猴子掰包谷; 
2、拣贝壳的小孩。 
(二)、介绍作者: 
    1、学生阅读课文首注; 
2、多媒体演示,补充强调: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伊塔洛:“意大利”的意思)出生于古巴,父母都是植物学家;自幼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并使其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色彩。二次大战期间加入抗德游击队,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院。   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收集编写民间故事。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和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与奇妙的故事之中。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 
    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三)检查预习,复述故事情节:  
1、学生: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  
2、教师: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四)文本研读(出示问题——分组讨论——组长展示——集体完善) 
探究一:轻逸与形象  
1、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那么,《牲畜林》里有英雄吗?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 你觉得,他和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将文中比较集中描写这一形象的语句找出来。 
3、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探究二:轻逸与结构  
1、有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盈的内涵,那么,《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呢?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牲畜林这个特殊的地方呢?你对林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有什么用意? 
3、关注小说的情节。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 
4、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5、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让野猫和鬼子在打斗中坠下石崖,有什么用意呢?  
(五)、总结拓展: 
《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文中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这种“化重为轻”的应用,电影也经常遇到。如《举起手来》、《美丽人生》、《虎口脱险》等,大家不妨抽空观看观看。 
(六)、作业: 
 1、阅读话题:结构 ; 
 2、自读《半张纸》 。 
六、说板书(学生展示) 
朱阿的六次射击: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  
第四次他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第五次只写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节, 则省略了;  
第六次,朱阿面对的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