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3-19  |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教学目标: 
  1、掌握误读类型,有效避免误读,并掌握避免误读的方法; 
  2、高度关注异读词,尤其是常用的异读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习惯性误读字的积累和掌握;多音字的记忆方法。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大声朗读下面的一段话,注意不要读错任何一个字。 
  耄耋老人仇沂晔、任琛长在乍暖还寒的料峭时节,去钓鱼台拜访文坛巨擘曹禺。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确: 
  1、了解造成“误读”的情况和原因; 
  2、了解异读词产生的原因,并识记部分例子。 
  三、规律总结分析。 
  1、掌握误读类型,有效避免误读 
  字音误读是因平时学习不严谨、留心不够或受方言影响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形声字的错读。这一类的错读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声旁的声母变化了。例如: 
  “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shà;  “纤维”的“纤”读xiān,不读qiān; 
  “澎湃”的“湃”读 pài,不读 bài; “机械”的“械”读 xiè,不读jiè。 
  另一种是声旁的韵母变化了。例如: 
  “丝缕”的“缕”读lǚ,不读1óu;    “按捺”的“捺”读nà,不读nài; 
  “淀粉”的“淀”读diàn,不读dìng; “舶船”的“舶”读bó,不读bái。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声旁中的声母、韵母全变了。例如: 
  “枢纽”的“枢”读shū,不读qū;   “彤红”的“彤”读tóng,不读dān; 
  “抒情”的“抒”读shū,不读yú;   “泥淖”的“淖”读nào,不读zhuó。 
  (2)形近字的错读。例如: 
  “谄媚”的“谄”读chǎn,不读xiàn(“陷”);“掣肘”的“掣”读chè,不读qíng(“擎”); 
  “编纂”的“纂”读zuǎn,不读cuàn(“篡”);“针灸”的“灸”读jiǔ,不读zhì(“炙”)。 
  (3)多音字的错读 
  有些字的字义不同,字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例如: 
  “耙”:读作bà,是一种弄碎土块的农具,使用这种农具碎土平地叫“耙地”;如果读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耙子、竹耙子等。 
  “创”:读作chuàng,是开始做、初次做的意思,如“创办”“首创”等;如果读作chuāng,则是创伤、受损伤的意思,如“创痕”“创痛”等。 
  “伺”:读作cì,意为照料别人饮食起居,如“伺候病人”;如果读作sì,则是观察、守候的意思,如“窥伺”“伺机”等。 
  “数”:读作shù,意为数目、数学名词等,如“数据”等;如果读作shǔ,则意为查点数目、计算、列举,如“数不胜数”;如果读作shuò,则意为屡次、多次,如“数见不鲜”。 
  有些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字音却不同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读法不同。例如: 
  “剥”:单用时读bāo,如“剥花生”;合成词中读bō,如“剥削”。 
  “薄”:单用时读báo,如“薄本” “薄书”;合成词中读bó,如“单薄”“日薄西山”。 
  一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例如: 
  “柏”一般读作bǎi,如“松柏”“柏树”;而在德国首都“柏林”中的“柏”读作bó。 
  “殷”一般读作yīn,如“殷切”;而在“殷红”中的“殷”则读作yān。 
  (5)习惯性误读。由于受方言、古今读音变化或形声字读半边的影响,会出现一些习惯性误读现象;同时有些汉字已经统读,这类汉字要注意它的统读音。例如: 
  “打的”的“的”读作dí,不读作dī 
  “结束”的“束”读作shù,不读作sù 
  “根茎”的“茎”读作jīng,不读作jìng 
  “洞穴”的“穴”已统读作xué,不读作xuè 
  (6)难读字的错读。有些字的字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了解,但字音却让读者觉得不好把握。有的字找不出一点儿读音的凭据。例如: 
  “贮”读作zhù;“斡”读作wò。 
  有的字虽有声旁,但连声旁也不认识。例如: 
  “鹬”读作yù;“枘”读作ruì。 
  有的字声旁是熟悉的,却不敢贸然按声音来读。例如: 
  “黔”读作qián,“亵”xiè。 
  这样的字不大好归类,算作“难读字”。 
  2、平时勤查词典,增强积累意识 
  本考点所考内容繁多,记忆难度大。所以考生要特别注意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做有心人,考试时才能有备无患。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遇到拿不准的字音,应马上翻检字典词典,绝不放过任何疑问。并且,要重视第一次查记,读音第一次查准、读准就会形成习惯,第一次读错,以后容易形成习惯性误读。 
  3、灵活运用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1、根据词义辨音:利用音义联系,区别一个字的不同读音。例如: 
  蹊:读作qī,表示“奇怪”的意思,如“蹊跷” 
      读作xī,表示“小路”的意思,如“另辟蹊径” 
  累:读作léi,表示“连缀”的意思,如“果实累累” 
      读作lěi,表示“积累或牵连”的意思,如“连累” 
      读作lèi,表示“疲劳”的意思,如“劳累” 
  卡:读作qiǎ,表示“不通畅”的意思,如“关卡” 
      读作kǎ,做音译语素,如“卡车”“卡宾枪” 
  2、根据词性辨音:许多字因其在不同词中所表示的词性意义不同而导致读音不同。例如: 
  扇:读作shàn,是名词,如“扇子” 
      读作shān,是动词,如“扇动” 
  劲:读作jìn,是名词,如“干劲”“劲头” 
      读作jìng,是形容词,如“强劲”“刚劲” 
  处:读作chǔ,是动词,如“处理”“处分” 
      读作chù,是名词,如“处所”“住处” 
  3、根据语体辨音:许多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由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造成的。例如: 
  翘:读作qiào,是口语,如“翘尾巴” 
      读作qiáo,是书面语,如“翘首”“翘楚” 
  露:读作lòu,是口语,如“露丑”“露马脚” 
      读作lù,是书面语,如“暴露”“露天” 
  削:读作xiāo,是口语,如“削皮”“削苹果” 
       读作xuē,是书面语,如“削弱”“剥削” 
  4、根据字形辨音:有些形声字形体差别不大,但若凭主观臆测,却往往误读。例如: 
  绰:读作chuò,声旁虽为“卓”,却不读作zhuó 
  毗:读作pí,声旁虽为“比”,却不读作bǐ 
  幢:读作zhuàng或chuáng,声旁为“童”,却不读tóng 
  5、探寻规律辨音:有的字能够根据拼音规则推断读音。例如:“曾”字平舌后鼻,以“曾”为偏旁组成的“赠”“憎”“罾”“增”等,都是平舌后鼻。再如:声母“t”和后鼻韵母“ing”相拼,而不和前鼻韵母“in”相拼,韵母“ ong ”和“s ”相拼,而不和“sh”相拼等等。 
  五、系统归纳整理,分散强化记忆 
  根据误读类型,我们可以分类记忆。比如对于形近字,我们可以运用联想手法,例如:见到了“假”,可以联想到“遐”“瑕”“暇”“睱”“遐”“葭”等。再如见到了“秸”,可以联想到“拮”“诘”“佶”“结”等。 
  对于多音字,我们可以采用打包围战的方法,在搜集整理后,筛选出不甚熟悉的重点识记,一个字有几个读音,一个读音有几个义项,这个义项有哪些相关常用词语等。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如“遂”除“半身不遂”读作suí外,其余都读suì;“脉”除了“脉脉”读作mò外,其余都读mài。 
  另外,我们还要排除声旁干扰,避免“秀才读字识半边”的错误产生,还要努力纠正方言对字音判读的错误影响。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