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表格式教案
  | 
 | 
作者:teacherllh  上传者:admin  日期:13-11-15  | 
 
 
 一、	导入新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并说明原因。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宋祁《玉楼春》)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中国的语言文字确实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术棒,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变化,却能起到点石成金的非凡效果。而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承者,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锤炼语言的优良传统,努力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最恰当的文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得“咬文嚼字”不可。那么,究竟什么是“咬文嚼字”?我们该怎样“咬文嚼字”?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听听他是怎样谈论这一问题的,一起来学习朱老的文艺评论《咬文嚼字》。 
二、课文赏读: 
阅读文章的1-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而朱光潜先生却别出心裁,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含义,为它正了名。快速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找出关键语句,说说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问题二: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三:你能否用文中的例子来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关系?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比较下面语句的意味有何不同,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示例二:王若虚改句 
分析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原文) 
 
示例三:韩愈推敲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观点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   |   
 
   
     
         
          | 标题: | 
          《咬文嚼字》表格式教案 | 
         
         
          | 文件大小: | 
          15K | 
         
         
          | 文件格式: | 
          rar | 
         
 
          | 作者: | 
          teacherllh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