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者简介:刘白羽 
二、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三、问题情境: 
1、“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2、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3、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A、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B、在黄山狮子林。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4、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四、分析课文 
1、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日出前——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上面露出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三、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