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4-22  | 
 
 
 老师:上课,叫起立吧 
 
学生:(起立) 
 
李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李老师:请坐吧 
 
李老师:平时同学们是怎么样上课的,给我讲一下好吗?(学生没有回答)是怎么上课的?拿过一篇课文,先是做什么? 
 
学生:(读文章) 
 
李老师:咱们已经预习了,然后呢?分段是吧(学生也在随和着说),然后呢? 
 
(分析) 
 
谁分析呢? 
 
(老师) 
 
老师分析是吧。分段谁分呢?同学们自己分还是老师分? 
 
(我们自己分), 
 
哦同学们分老师来订正是吗? 
 
(是) 
 
然后呢? 
 
(回答问题), 
 
哦,回答问题,谁提问呢? 
 
(老师) 
 
好,好,咱们今天偿试一下换一种方式,回为我觉得咱们应该从同学们的角度来……来设计来让这堂课,就是说……你们一般读小说首先关注什么,比如拿这篇小说,首先关注的是什么?首先被吸引的是什么? 
 
(内容) 
 
内容、情节是吧,情节很吸引人,是吧,然后呢?在内心当中很自然地关注人物,是不是,故事情节,故事写了谁,故事当中展开人物形象,还有一点咱们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小说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文章要说什么?这就是什么呀? 
 
(中心) 
 
哎,这就是小说的中心、主题。还有一点你们没有说到,读一篇就说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你们没有说到。你们猜出什么?我看你们buleng头的样子很开心,还有什么?我一说你们就要笑,很简单的。 
 
(作者) 
 
作者就写在那里了吗,对不对。字是不是要认识呀? 
 
(是) 
 
对嘛!对不对,我读一篇小说,字一定要认识嘛,对不对,那么咱们今天这样,首先,我把咱们今天的较字给大家说一说,然后,我们大家用笔写一下生字生词,大家互相交换一下,都差哪些,然后呢,你们读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没有喜欢的地方,最能找动你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然后呢,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注间,是你们提问,你们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如果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的价值,大家都希望探求,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究,老师呢,如果还有时间,可能要把我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再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这样上。 
 
李老师:都查了哪些生难字词啊?交流一下啊。我查了,我也查了几个字。(看着学生正在查)互相先看一看啊,是不是一样的,啊。(学生在查字,过了一会)好,都查了哪些字?哪位同学说? 
 
(第三段的第一行“打烊”的“烊”) 
 
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查的个字的同学请举手。(环视)哦,查这个字的同不少,来你个人来解释一下“打烊”的烊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歇业) 
 
哦,歇业,这个好像不是太恰当 
 
(关门) 
 
关门也不恰当,我晚上睡觉,关上门,哦,我打烊了…… 
 
(停此营业) 
 
哎,对,停此营业,是吧,歇业,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商店停止不办了,倒闭了,停止营业还是很恰当的。还有其它的字,查过的,还查过什么字?这个女同学你查的是哪个字? 
 
(我查的是“札幌”,是在倒数第二页的) 
 
你说是第几段。(学生数段,自然段很多,课前已经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90段) 
 
哦,90段 
 
(札幌是个地名) 
 
哦,札幌是个地名,日本的一个地名。还有什么字啊,还查过什么字?老师还查了一些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第八段,“听到喊声的老板,抬头……” 
 
(瞥) 
 
哎,“瞥了他们三人一眼”,什么意思呢? 
 
(看,斜眼看) 
 
哎,斜眼看了他们一眼。还有一个字,还有一个字,看(那个)第五段,女人问到,要碗面后问道,“那女人……” 
 
(怯生生地问) 
 
怯字,还有什么字啊,大家查过的?(环视)看来没有了,没有了,好了。 
 
文章我们已做了预习,大家交换一下,最能打动你的细节,或者你看了这篇文章后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你最好把它勾画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在找)看一下啊,看一下,看了后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看到哪个地方后就怦然心动,看一下,特别的感动。 
 
(学生在找,李老师和前排的学生交流) 
 
提示:勾画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过了一会)好,现在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好不好。说一下大家各自的,打动你的地方,交流一下。 
 
好了,咱们请一名同学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哪位同学谈一谈,最能打动你的地方,不要紧张,随便说。 
 
(我觉得是(那个)47段到52段,这部分看出了他们的家庭很贫困,但是呢,他们经过三个人的团结,他母亲的坚强努力,最后还是把债务还清了,我觉得这个最感动我) 
 
你说的是这件事感动了你,那么你说一下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感动我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母亲的坚强的品质) 
 
哦,被他的母亲感动了。来,还有没有其它的同学呢?哦,请这位女同学说一说(同时还有同学想说,李老师示意先由这位女同学说完) 
 
(我感动的是第40段,“板娘把他们领到二号桌,若无其事地将桌上的那块‘预约席’的牌子藏了起来……”我感觉到老板娘要帮助母子三人,但是又要尊重母子三人的人格,于是就默默地帮助他们,不从直接上来,如果要真接说“这块是我们早就为你们准备的”,会让母子三人觉得有些尴尬,会让母子三人觉得因为家境不好,而让别人记住了,所以老板娘就是不让他们母子三人有这种感觉,就默默无闻的帮助他们) 
 
帮助他们,同时要尊重他们,不让他们难为情,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细节在课文当中还有没有?找出来,还有哪些地方?好,请那位男生说。 
 
(在第22段至24段,老板娘对孩子他爹说给他们下三碗面,老板说这样他们可能会感到尴尬) 
 
不让他们感觉到给了他们很多的面,不让他们感到是在帮助他们,不有没有呢?这位小同学。 
 
(还有第32段,“点刚过,雇工们下班走了,老板和老板娘就把墙上挂着的各种面的价格牌,一一翻了过来。敢紧写好‘阳春面150元。’其实,从今年夏天起,随着物价的上涨,阳春面的价格已经是200元一碗了”) 
 
好,这位同学继续说。 
 
(还有第42段和43段,“老板应声答着,把三碗面的份量放进锅里”) 
 
对,原来要一碗的时候给他一份半,现在要两碗了给他们三碗,这都体现了老板夫妇对母子三人的关怀。刚才还有一名同学要说,哦,说一下。 
 
(我觉得从56段到第63段我最感动,这一部分在全文中是一段插叙,这里面写我感觉到了弟弟他不觉得吃面是一种尴尬,是一种羞耻,而感到是一种光荣,他很佩服妈妈的勇敢,能勇敢地买一碗清汤荞麦面) 
 
你说是谁佩服他妈妈的勇敢? 
 
(哥哥和弟弟) 
 
哦,哥哥和弟弟。 
 
(对) 
 
这篇文章,说到这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是一篇关于什么的小说?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两个字,一个词。 
 
(学生小声说:亲情) 
 
亲情,是吧,是关于亲情的。可是老板娘和母子三人并没有亲情关系呀? 
 
(温情、关心……) 
 
温情、关心,他为什么要关心他呀? 
 
(学生小声议论) 
 
究竟是谁关心谁? 
 
(老板娘关心……) 
 
老板娘关心这母子三人,那么老板娘关心线子三人是出于什么?有同学说是出于同情,出于善良,那么这种关心、关怀、精神上的抚慰,我在想,他只是老板娘对母子三个精神上的一种鼓励、抚慰吗?(学生思考)有没有反过来想,老板娘从母子三人身上是不是也有所收获? 
 
(是) 
 
举个例。哪里体现了,老板娘夫妇也从这母子三人身上同样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收获?(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感到了收获?好,这位男生。 
 
(72段、73段,有的顾客问,为什么把这张桌子放在店堂中央,老板夫妇就把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告诉他们,并说看到这张桌子,就是对自己的激励。) 
 
我还要问一下,对他的激励,这张桌子有什么精神因素让他感到激励,激励他做什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他从这个桌子上体面到了…… 
 
(坚强) 
 
坚强,对不对,母子三人面对厄运,不屈服,而且……,应该说一个是失去丈夫的妻子,还有两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他们表现的那种坚强,这种坚强,感染了老板娘。那么,我还要问,这种互相的感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呀?是一种感动,我是这样概括的,这篇小说是一篇关于感动的小说,母子三人感动了老板娘,老板娘也感动了母子三人,当然,被感动的决不只是老板娘和母子三人,还有谁? 
 
(其它的顾客) 
 
还有其它的顾客,很多人是为了吃一碗面,很多人就是为了来体会一下这个幸福的桌子,很多人远道而来,他们并不是来吃面的,是来想获取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精神,是关于善良,关于坚强,还有什么呀?关于尊重,关于平等,这里面濒及了一个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同学们还可再往深入去想一想,老板娘和母子三人之间为什么会互相感动呢?(学生想)这个问题可能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互相被感动呢?(学生思考)老板娘为什么要多给他一份面呢?有的人认为—……,我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老板娘经商有道”,是不是这样呢?是不是为了招来回头客呀?是不是,大家说一说。 
 
(为了帮助他们) 
 
天性就是善良的,对不对,我现在想说的是,这部小说,这篇小说,不单为了表现母子三人的坚强,也不单为了表现老板娘夫妇的善良,这些个人之间,这个情节之间,每一个人都很善良。孤立的看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不在特定的场合,不通过特定的行为,孤立的善良者他的精神处于一种沉睡状态,比如,如果母子三人不到这里吃面,他们不会感受到老板娘的善良,老板娘如果不看见他们母子三人,他们也不会感动他,善良的人之间有时候需要彼此精神上的抚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唤醒。 
 
如果说母子三人遇到的是一个奸商,无论他们多坚强,是不可能被感动的,老板娘之所以被感动,因为他本身就是善良的,母子三人他们之所以被激励,他们本身也很善良,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善良的人之间,有的时候需要互想唤醒,当我们一颗善良的心照亮了别人一颗沉睡的善良的心的时候,我们共同的心灵便开出了美丽的精神之花,我读这篇小说,我理解,这才是主篇文章的主题。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关怀、尊重,是善良的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抚慰,甚至是一种互想的呵护。这是文章的主题,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我的理解,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好咱们再看,还有哪个地方能够感动大家的?还有哪些细节?好,这位同学。 
 
(感动我的是90段,这段是说母子三人在14年后又回到了这个面馆,他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可以看出是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鼓励使他们共同进步,一齐团强向上,奋斗, 让他们最终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而且他们还说,计划着这生平第一次的奢侈行动,虽然他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了,但仍把每人吃一碗面,当作奢侈的事情。主观上可以看出是他们个人的努力,但从客观上也可以看出是老板娘老板对他们鼓励使他们度过了难关) 
 
我这里有个问题不理解,想请教,这位同学或者其它同学也可以,他们为什么14年以后要重返这个面馆呢? 
 
(我想他们母子三人是为了感因,这一饭之恩并不只是一顿饭给他们的帮助,而且是响了他们的人生,而且给他们的鼓励也可以让他们今后的人生走得更精彩) 
 
他们来吃面,从这个面馆当中他们获取了什么?咱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什么给他们了激励?(学生思考)你看每次他们来的时候,老板娘都会怎么说呀? 
 
(祝福) 
 
祝福,一句祝福给了他们多大的精神力量啊,平时逢年过节,咱们互相打个电话发个自短信,我们一方面感到温欣,另一方面不是特别的感动,因为我们平时都是这样的嘛。而他们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在精神上,生活上,物质上最艰难的时候,一句问候给了他们一种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他们现在不但活下来了,而且生活得很好, 所以他们回到这,懂得感恩。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啊,我觉得还有一种次要的原因。 
 
(老板娘给他们的份大了,可能母子三人也能感觉到,是他们在照顾自己) 
 
就是说他还是一种感谢,是吧,不只是感恩,我觉得还有一种怀旧,再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物质贫乏,而精神充裕的一种时光。好非常好,还有没有什么地方? 
 
(令最感动的地方是第59段,弟弟心中喊着,不能失败!要努力!要好好活着。他们家非常贫困,父亲死于交通事故,留下了一大笔债,母亲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工作,他们也帮助母亲做一些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弟弟遇到困难不屈服,令我很感动。) 
 
刚才我问了一下第一排的同学,他们最感动的地方就是母子三人吃面的时候,他们的互相的交谈。 
 
李老师在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88年,当时是在《外国短篇小说选》中读到的,刚刚把这篇小说翻译过来,当时,我读了以后,李老师一下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当时我9岁,我父亲就去世了,当时我只有9岁,我妹妹4岁,当时妈妈领我们上街的时个一手牵着我妹妹,一手牵着我,我妈妈从小就告诉我,你要学会懂事,应该照顾好妹妹。有一回,我母亲病了,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我就代他要单位去领她的式资,下在看来,不是特别远的,步行也就半个小时,但当时我非常小,走起来觉得很很远的,那时候是冬天,到了这个单位的时候,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发工资的啊姨是个胖胖的啊姨,他就把钱给了我以后呢,又用针线把我的口袋缝好,就说“镇西啊,你要小心啊。”刚走出去以后,他又把我叫住,从兜里面掏出两毛钱,那时候两毛钱还是很值钱的,说“天气这么冷,你去喝一碗羊肉汤吧。”这句话,到现在我想起来还格外的温欣。李老师后来,你们猜,李老师去吃羊肉汤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后来我把这两毛钱交给了我妈妈,当时我怎样想的呢?我正是这样想,我当时很幼稚,我想当时我们家很穷,这两毛钱可以给妈妈,家里面还可以多做些其它的事情,后来有一次我妹妹很不懂事,我就对妹妹讲“妈妈多不容易呀”,那次妈妈打了她,她非常不懂事,“我们不要让妈妈生气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让妈妈再生气了”。所以现在我成人了,长大了,我现在就想得是,怎么让自己的行为行动,不但要报答妈妈,也报答关心过我的人,后来很遗憾,这位啊姨去世了,后来又过了几年,当时是文革,因为解放前她参加了国民党,就是个普通的国民党员,结果被批斗,被活活的打死了。说到这我也以给大家多说一句话,因为你们可能还不太了解文革,文革简单的说,说是让善良的人活不下去!这段经历,当时我读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的感动。 
 
有的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一句问候,一个眼神,小的时候,一个轻轻的抚摸,都能使我们感到莫大的勇气,无比的温欣。所以两兄弟他们就想要好好的活下去,要给妈妈争气啊, 
 
还有什么问题,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感受,现在时间不多了,还有什么问题啊?我要求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自己要要答案,有没有人找到的?你给大家提个问题,考住大家,然后你再说答案。 
 
(学生思考) 
 
如果你们没有什么问题,不会我就要问了啊。你们有什么问题啊? 
 
有没有啊,能不能提出来啊?要善于发现问题。 
 
没有人提我提了啊,李老师先提同学们先提啊?当然我这个问题我是有答案的,但是我想我提出来以后同学们会有丰富的答案。 
 
我有一个问题不太理解,就是母子三人那几年为什么都要在同一个面馆吃面啊?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太难,为什么不换个面馆呢? 
 
(因为到这个面馆,老板会祝福他,而不是因为他们三人只要一碗面,就对他们非常的不礼貌,不尊重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感觉到一种平等,对他们还很感谢,他们很开心。) 
 
他觉得在这,虽然只吃了一碗面,但他们所获得的享受,远不只是一碗面,是不是呀。后边的同学补充吗? 
 
(我感觉,他们当时可能也感到了老板在他们的面里给他们加了份量) 
 
他们感觉到了吗? 
 
(学生们:没有) 
 
可能没有感觉到,我估计啊。 
 
(因为当时他们的条件不好,150元一碗面,在这里可能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吃一碗成会觉得比其它地方要饱一些,所以他们经常来这里。) 
 
他的意思是说,在这吃得比较实惠,其它地方吃得比较少,在这吃得比较多一些,这可能是一个原因, 我个人认为,第一名同学说的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感到了一种温欣,那么我还要追问一句,老板娘,他客观上,由于他们的关心,这三个人可能是他们的回头客,但是,如果这三个人他们第二年就不来了,那么你们认为老板娘对其它的顾客,是不是同样的态度? 
 
(是) 
 
因为天性使然,也就是他们这个做法决不仅仅是为了吸引顾客,不要把爱当成手段!不要让爱粘上功利色彩!我现在对你好,是为了下次你又来照顾我,这是不对的。老板娘如果从事其它的职业,他们依然很善良的。 
 
好了,下面我又要问了,这篇小说,他和一般的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他按照时间顺序,但感觉有点错杂) 
 
按照时间顺序,好多小说也是这样,还说有点错杂是什么意思? 
 
(有一部他用了插叙,已经过去的事了,又说出来了,就感到错杂) 
 
好,好还有什么不同啊? 
 
(我觉得这篇小说他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时间跨度大,地点变没变? 
 
(没有变) 
 
没有变,那么大的时间跨度地点没有变,还有什么没变? 
 
(人物没有变) 
 
人物没有变,甚至人物的动作,行为有没有变呀? 
 
(都没有变) 
 
没有变,这篇小说写得很像什么呀?很像一个剧本,那么时间跨度很大,这跨度之间的空白,靠什么去填补?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有缺欠的地方,跨度很大,14年过去了,那么这个时间的空白由什么填补的? 
 
(插叙) 
 
是吧,还有什么呢?时间跨度很大,四次吃面,这中间有空白的。插叙之外还有读者的想象,由读者的想象去填补,那么由于时间的跨度很大,由于人物没变,地点没变,甚至情节也没有变,就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特别的轻巧,你们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是不是觉得他有悬念?几次吃面? 
 
(四次) 
 
四次,这四次吃面,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的,我们换一种方式可以怎么说?换一种,不用这一种,我们直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把他复述下来,可以直接从哪里说?(学生议论)可以从他的父亲的去世,去节以后怎么呢?他们生活很艰苦,于是呢,他们就到面馆里来吃面,老板就照顾他们,照顾以后呢,他们觉得还不行,他们就回老家去,所以就没有来吃面了,没有来老板娘就等他们,老不来,后来他们长大了有出息了,又再来了。像我这个描述和原文相比,内容变没变? 
 
(没有) 
 
主题变没变呢? 
 
(没有) 
 
也没有变。但是什么变了?可能有点深这个问题。结构变了。我们不是先说父亲去世嘛,是说去吃面嘛,这样就造成了悬念。你们看,我们看到第一次去吃面,会有些疑问的,你们读到这,会想到些什么 ? 
 
(爸爸呢) 
 
对,爸爸怎么没有来?还有什么,他伙为什么三个人只吃一碗面呢?还有什么呢?你看书上的,为什么孩子穿着崭新的运动服,而母亲却穿着不合时令的衣服?他背后有什么故事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为什么到这里来吃面呢?而县是等到顾客都走得差不多了才来吃面,这些都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好,多的就不说了。 
 
第二次,第二次吃面和第一次吃面,内容上描写上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太大的变化? 
 
(没有) 
 
基本上是重复的,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因为没有太大的变化,悬念是更强了还是变弱了? 
 
(更强了) 
 
怎么又来了?我们这样想,他们为什么又来了?而且和以前是一样的,一样的人,穿着,一样的神态。平静而舒缓的情节,却蕴含着一种爆发力,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好,第三次。第三次人物的了场,在老板娘心目中是不一样的,第一二次出场,老板娘想到没有? 
 
(没有) 
 
完全是意料之外的。第一次只想:么这么晚上还有顾客,第二次来的时间想:怎么又来了。第三次是怎么呢?是盼望他们来。而且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不同是,第三次来的时候,发生变化了。有什么变化,因为他们的生活境遇应该有一点变化了,帐要还清了,他们的神态就变了,他们的对话,尤其是他们的精神状态。李老师特别感动的是第64段,“母子三人,静静的,相互握着手,良久。继而又欢快地笑了起来。”我刚才说,这是一篇关于“感动”的小说,母子三人感动了老板娘,老板娘感动了母子三人,还有一个感动,母亲和儿子之间互想感动。 
 
好这是第三次,期待中他们来了,于是就想明年还要来,来没来?没来!这是中断,这种中断是一种蓄势,积蓄势力呀,他这种期待的心理更加急切了,他们怎么不没来呢? 
 
我们打个比方呀,就像流小一样,流到一个地方,突然大坝给拦住了,故事没有往前发展,但是水位在升高,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轰然倒下,形成壮观的瀑布。慢慢地积蓄,慢慢地积蓄,这种中断是一种积蓄。这个时候写什么呢?写二号桌的影响,写周围人的善良,一直到第四次,14年以后出现,而这次出现,又是一波三折。你们看,这是很有趣的,每年他们都要去一次,看83段,哦是80段,“门被咯吱咯吱地拉开了。人们都向门口望去,屋子里突然静了下来。”为什么静下来了? 
 
(都盼着他们来) 
 
来了,肯定来了。大家虽然没有说,但是心照不宣,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期盼,今年终于来啰。可是一看,哦,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呀?因为“手臂上搭着大衣的青年”的样子,他们“松了一口气”“轻轻的叹息”带出了一份遗憾,不是的。读者的心也和他们一样,在吧息中又把这件事放在了一边。 
 
好,这时,关键的转折点到了,谁进来了? 
 
(妈妈) 
 
小孩由少年变为了青年,而母亲的变化不会太大,母亲走进来了。而且穿着和服和原来不一样了。还有一个最大的不一样,他说话的口气不一样了。原来的口气是什么样的? 
 
(怯生生地) 
 
是的,他难为情啊,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三个人要一碗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伤孩子的自尊心。而现在呢,平静,平静里还有东西呢,平静里面实际上是有什么呀?自豪,一种从容,十几年过去了,体会了生活的改观,这时,整个店里们才知道,他们盼望已久的母子三人终于来啰,在他们心中,这母子三人并不是他们同情、关怀的对象,而是他们精神上的一种榜样,是他们受到鼓励的一种力量的源泉。 
 
虽然这个情节很简单,可是他写得一波三折,而且他是用第几人称写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主动回答。 
 
(第三人称) 
 
你们看这篇文章主要以谁的眼光在写? 
 
(老板和老板娘) 
 
主要是谁? 
 
(老板娘) 
 
老板娘,对不对。既然这样我就要说了,为什么不以老板娘(老板)的身份写呢?这个问题要好好想一想,他用的第三人称,但主要是以老板娘的角度在写,完全是以老板娘的角度在写,把老板娘看成了是我。 
 
看一下这里啊,老板夫妇在擦眼泪在哪,第几段啊,60段是吧。“只见他们两人面对面地蹲着,一条手巾,两人各执一端,在擦着那不断夺眶而出的眼泪”,你们想一想,这里是以老板娘的视角来写,但用的是第三人称,我了解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为了对老板娘的神态也有更加生动的描写,这样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这里如果不用第三人称是表现不出来的,这个细节上人感动,老板夫妇被感动了,蹲在柜台里面拿着一条毛巾在擦眼泪,这样的描写还有好几个地方。还有第二个原因,我了解啊以第三人称来写,读者读着读着,就会与老板娘一样溶入这种感动中来,一起感动,如果只用每一人称,这种感动是不会有的。 
 
说到这里,我要说说同学们的作文,一件很普通的小事,怎么写得跌宕多姿,怎么写得一波三折?需要考虑一下视角,需要考虑一下结构,这会有悬念,他如果不以老板娘的视角写,悬念出不来的。因为老板娘知道他第一次来了,第二次、第三次来了,后来不来了,这种期盼开始是她自己的期盼,后来成了读者和她一下的一种期盼。就是说他不用特意的去创造悬念,如果他以老板娘的视角去写,悬念自然就出来了,如果完全用第三人称,可者换一角度说,像我说的从他父亲去世说起,就没有什么悬念的。他换了一个角度,文章一下,很普通的文章就显得曲折动人。 
 
昨天晚上在这个会场上,我给老师们交流随笔,我讲了一个故事。(问谁有纸巾,李老师满头是汗,一位女生拿出纸巾,李老师接过来随口说:你就感动了我) 
 
20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写了一个山东XX一中,一个学生,名字叫杨守峰。从字迹看,从内容看,完全是个小伙子。心胸很开阔,很乐观,而且字写得刚劲有力。她说愿意和我交朋友,于是我和她开始了三年的通信, 曾经有一段时间她说自己很绝望,而且说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会结束我的生命,我非常着急,我就写信安慰他,就这校,我们之间结出了深厚的友谊。她写信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到四川去,见李老师。他的成绩很好的,到了三年之后的7月1号,我就意识到,再过一周他就要参加高考了,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鼓励他,以平和的心态度过这次高考。我告诉他唯一的选择是放松心态,后来,她没有给我来信,到了8月,她给我一封来信。她说,信收到了,之所以没有回信,是因为我大病了一场。但是我这次考的还可以,当时我给了她一份调查,中学生调查,她说她一定完成。于是我就想他下次来信,在什么地方,一定是在哪个大学写来的。然而一直没有信,一直等到9月26日,我永远记住这一天,我收到了来信,一看字迹是他的。地址是:山东平谷六中,我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这个学生高考落榜了,到另外一个学校去复读。我把信拆开很厚,我看到信上泪迹斑斑,这封信我至今珍藏着。而且我打开信的时候,一张照片滑落下来,是一张标准照,是一张美丽的少女的照片!信的开头写到,李老师,我是杨守峰的同学,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在一周之前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三年来,她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是她是我们全班精神上的榜样,我和全班同学都能为我们能和这样一个美丽的灵魂生活而感到幸运,感到一种力量。她们在一个寝室,到了冬天,她脱衣服都很困难,他们帮她脱衣服。她上卫生间,我们还担心他出问题,就是这样,她完成了她的学业,成绩非常优秀。我当时的眼泪是夺眶而出,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柔弱而清秀的女孩子会有这样一个坚强的灵魂。后来这位女同学说,这位女同学叫李逢春,杨守峰她生前说,希望有一天能到四川去见一见她这位大哥哥,现在她这个愿望永远不能满足了,请允许我,接着杨守峰和你交朋友,她把她中学三年的日记寄给我,因为她知道我在研究中学生,她还有一位同学叫李静香,当时她考上的好像是曲阜师范,反正后来是分到了青岛师范学校,通了几年信以后,这个叫李逢春是考上了武汉的华东政法大学。后来参加了工作,因为有了工作的调动,这20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联系,2000年,我在XX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突然接到了李逢春是电话,她说李老师,我终于把你找到了,她的小孩都读小学了,他在青岛法院工作。但是那个上青岛师范学院的同学一直没有 联系。我很早已前就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关于感动,关于激励,关于善良,关于坚强,关于自强不息,关于人性的美丽与伟大!但20多年来,多次提起笔,就是写不下去,很幸运的是,昨天我在这里给老师们讲故事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他就是青岛的老师,他认识那位李静香,于是我把我的联系方式都让他记下来,请李静香和我联系。 
 
这个故事,通过同学们的眼神我看出同学们听得很细心。同样的故事我可以换一种平铺直叙的说法……  …… 
 
同样一个故事,效果完全不一样。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刻意的追求悬念,而是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以写作文,叙事,怎么样才能写得有趣一些,引人入胜一些,不需要你人为的去编造,只要你忠于生活,忠于心灵,你的笔下的故事就会胜过任何人为编造的电视连续剧!的人生就会变得无比精彩! 
 
我相信,我期待着我们同学你们未来的人生也是一样的精彩,你们的作文也会一样的引人入胜。 
 
谢谢大家,这堂课到此结束。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