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20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暂且 砧板颤栗 明修栈道 
    B.与会 峪口熨帖 瑕不掩瑜 
    C.陌生 默然病殁 拐弯抹角 
    D.强劲 根茎颈椎 大相径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僻 点辍旋律 参差班驳 
    B.惊蛰 青霭覆盖 催心折骨 
    C.矫惯 遗憾精彩 百无聊赖 
    D.形骸 谬种凭据 毫不思索 
    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格的一项是( ) 
    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铁树荷叶,听去没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B.这一天,我像是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温柔发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他的作品有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和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B.《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C.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有诗《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 
    D.“乐府双璧”指的是《西洲曲》和《孔雀东南飞》两首乐府诗。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不然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B.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C.1924年前后,鲁迅先生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以小说的形式进行批评。 
    D.在《边城》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二、(20分,每题4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6.对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表演,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了她对寄人篱下的黛玉的真心喜爱和对弱者的出于人性的同情。 
    B.表现了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的地位。 
    C.表现了她善于逢迎、讨好贾母的性格特点。 
    D.表现了她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 
    7.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显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人? 
    8.王熙凤前后两段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9.王熙凤问黛玉及婆子们一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10.试分析王熙凤两“携”一“拭”所包含的感情是否是真的呢?? 
  三、(30分) 
    囚绿记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的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11.绿枝条日见憔悴,“我”却不愿意开释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话中,“魔念”应如何理解?(6分) 
    12.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作者为什么重点写“囚绿”?(8分) 
    13.怎样理解第五段“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的含义?(6分) 
    1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0分) 
    (1)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2)作者临行时“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有什么含义? 
    四、(30分) 
    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篇三百字的片断。 
参考答案: 
    1.C(C都读“mò”;A“暂”读“zàn”,“砧”读“zhēn”,其它读“zhàn”;B“瑜”读“yú”,其它读“yù”;D“劲”“径”读“jìng”,“茎”读“jīng”,“颈”读“jǐng”。) 
    2.D(A“点辍”应为“点缀”,B“催心”应为“摧心”,C“矫惯”应为“娇惯”。) 
    3.C(C拟人;A听觉与感觉,B视觉与听觉,D视觉和听觉。) 
    4.D(“乐府双璧”指的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5.D(A“否则”与“不然呆坐着”重复,删去“否则”;B“是”多余,删去;C暗中更换了主语。) 
    6.A 
    7.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机关内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一时不忘。 
    8.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点,阿谀、逢迎、讨好贾母的心理状态。 
    9.通过对林黛玉的关心来讨好贾母,也在无形中暗示、警告黛玉。 
    10.这两个动词运用并不是对林黛玉的真情,主要是来讨好贾母。 
    11.“魔念”是作者的一种自私和偏执、阴暗的心理。“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12.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重点写“囚绿”,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通过“囚绿”,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性,悟到了自己的心灵与常青藤的秉性相似相通。作者抓住这点来抒情写意,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 
    13.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现实生活使“我”尝到人生的苦涩,“我”的心中产生的苦闷、忧郁的情绪。但这可爱的“绿叶”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反映作者观绿、亲绿的强烈的愿望。 
    14.(1)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答到“美”“象征青春、爱和幸福”“柔弱而倔强、坚贞”等要点即可)(2)“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