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配读训练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05  | 
 
 
 “慢慢走,欣赏啊”配读训练    丹青难写是精神    小小说阅读训练一则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1—4题。    奇丐    蒙阴城南有三座馒头状的小山岗,叫三山子。早年的三山子是个光秃秃的荒凉所在,只有中间那座山岗上有一座小庙,叫牛王庙,是这里的老百姓用来供奉牛王的。民国时候,有个叫杨占法的乞丐就住在这庙里。    杨占法何处人氏,因何而沦为乞丐,无人知道。他约有四十岁,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天天靠进城讨饭填肚子。杨占法讨饭与别的乞丐不同,别的乞丐讨饭,都要拖一条打狗棍。杨占法不,奇怪的是狗却从来不咬他。别的乞丐讨饭,喜欢打一阵竹板或唱一段小唱,杨占法不,他走过你的院门来,总是一声不吭地在那里站着,直等你发现了他,打发他些饭食,才默默地离开。    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个脏兮兮的叫花子杨占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的字非颜、非柳、非欧、非赵,又似颜、似柳、似欧、似赵,可谓博采众家,又自成一格。杨占法写字,也有别于他人,他从不用新笔,有人备下笔墨央他写字时,他总是先拿起剪子把笔尖剪秃再写,这样写出来的字便带些刺刺的毛边,看上去更加苍劲有力,雄浑厚重。那时候的蒙阴人,多是些草民百姓,并不懂书法,但每逢过年张贴对联时,都喜欢摆出纸笔让他来写。杨占法也从不拒绝,要过剪子剪去笔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杨占法不仅写一手好字,还精通水墨丹青,山水人物、花卉鸟虫无所不能,其功底之厚似比书法还胜一筹。在他居住的牛王庙内,放着一块石砚、半截条墨、几枝秃笔,便是他作画的全部工具。吃饱了肚子,他就在小庙里作画。只是那画作完之后,又都被他撕掉或者烧了。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均以画得不好而辞之。惟一流传下来的,是一幅《秋荷图》,那幅画还是画在牛王庙的墙上的,后来被周士文临摹了下来,这画才得以流传到今日。    周士文是民国时蒙阴的第三任县长,祖籍奉天辽阳,在蒙阴执政虽不足两年,却十分有政绩,老百姓那里颇有口碑。这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每到一地,他除忙于公务外,就是遍访书画名人,索购字画收藏。偶有闲暇,自己也运笔泼墨,陶冶性情。他画的虾神形兼备,颇有白石老人风范,虽不是书法大家,但也深受行家们的赞赏。    一日,周士文率员到三山子植树,信步走进了牛王庙。一进庙门,他就看见了那幅《秋荷图》。只见那图上约有三两片荷叶。一枝荷花一只莲蓬,莲蓬上还落着一只秋蝉,荷下是一汪碧水,粼粼波光清楚可见,水下有小虾小鱼在游动,似乎还能隐隐听到他们的唼喋。整幅画浓淡相宜,层次清晰,一气呵成,非大家手笔绝无这般功力。周士文看罢,惊得瞪大眼睛,忙问随从这图是何人所作。那随从认识杨占法,就拿眼在殿内搜寻,一会儿便在一堆麦草中寻到了正呼呼大睡的杨占法,遂对周士文说:“就是他,一个叫花子。”周士文越发惊奇,他看看那图,又看看杨占法,然后一抱拳道:“这位先生,此图真是你的手笔?”杨占法打个哈欠,瞥了那图一眼,含含糊糊点了点头。周士文忙又抱拳道:“周某今日认识先生,真是幸甚,我平素极爱丹青,今请先生到敝舍一叙如何?”杨占法摇着头,嘿嘿地憨笑道:“咱一个叫花子,不怕脏了你大人?”周士文忙道:“哪里哪里,先生您这样的大家,本人真有点相见恨晚呢!”杨占法见推辞不过,又嘿嘿地憨笑一下说:“周大人咱也早认识,这么着吧,明天我专去赶您的门就是了。”然而一连三日过去,周士文并没见杨占法来访。第四天上,他有点沉不住气了,就备了马匹亲自到庙里来请,进了庙门,除了那幅《秋荷图》之外,杨占法早无影无踪了。周士文望着那空空的小庙,半晌无语,只好叹息而去。    后来,杨占法竟再也没有在蒙阴城出现过,至于他到底何许人,又流落到哪里,到现在还是个谜。如今,那牛王庙也早已倒塌,惟有周士文临摹的那幅《秋荷图》还保留到现在,并且成了一件文物,被文物部门收藏起来。那图虽是临摹的,但在这个县的文物中却是最为珍贵的。据说有一位台商曾见过这幅图,出资50万美金购之,但被文管部门拒绝了。    [练习]    1.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为何以“奇丐”为题。    2.试析文中“杨占法”这一人物形象。    3.杨占法作完画,为什么又“撕掉或者烧了”?为什么“有人向他求画,他也不肯相送”?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描写了杨占法虽然生活贫困,却醉心于艺术,且不为名利所动的传奇故事。    B.杨占法人品高尚,但性情极其古怪,拒绝别人向他“求画”,便是最好的明证。    C.小说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方法,塑造了杨占法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    D.周士文不仅勤政,而且精通书画,他爱才,惜才,深得百姓拥戴。    E.小说是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与鲁迅作品的风格极为相似。    F.小说结尾耐人寻味,留下百年之“谜”,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    1.因为杨占法身上具有不同于一般乞丐的特点。具体可以概括为“三奇”:一奇是与众不同的讨饭方式;二奇是自成一格的“秃笔”书法;三奇是造诣精深的绘画艺术。2.要点:(1)杨占法是旧中国极有个性的艺术家。(2)他宁可沦为乞丐,也不以“卖画”为生。(3)但每逢过年,乡邻向他求字,他从不拒绝。(4)他虽生活贫困,但醉心于艺术,绘画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5)不依附“权贵”,不求声名显赫。(意思对即可。)3.优秀的艺术家不把“粗糙”的东西给人看。4.B E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散文阅读训练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洒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作者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结合全文回答)    2.文章的第(6)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极致”在文中含义是什么?    3.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原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参考答案:    1.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器乐的生长。(或:器乐是时代和地域文化的魂魄。答案意思应当与文章第(7)段第一句话相关。)2.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3.(1)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2)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4.A、C(B中“墨客骚人”“显贵官宦”之说有误;D中“悲剧性”之说无从谈起;E中“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有误。)    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悟“国粹”    李国栋      (1)在到处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社会,不知有多少人能够耐住性子完整地听一出传统京剧。对此,我甚至都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以前就做不到,但我现在是很喜欢京剧的。      (2)喜欢上一件事,往往是瞬间的决定。我迷恋京剧(也许还谈不上迷)其实很简单:在无聊的时候,不经意地看了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程(砚秋)派名剧《锁麟囊》,竟一下子被中国京剧院青年演员、程派青衣张火丁那似蹙非蹙、似怨非怨、云遮月色、雾锁荷塘的演唱所迷倒。从此开始找一些片子听听,看看戏曲频道,上上戏曲网站,也一点一点领略了京剧的博大精深。      (3)所以说,对某种艺术的兴趣,有时首先是从对人的兴趣开始的。“追星”有时也可能是通往艺术的桥梁。张火丁就是令我相见恨晚的名角。她的声音并不完美,有点“闷”,像个“男旦”,也许恰恰因为这样,才突现了程派的风格。“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门外汉”,令我倾倒的是程派艺术哀怨、沧桑的感觉。火丁似乎天生就具备“怨女”的气质,那种哀怨凄迷、惆怅难解的意味,宛如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所以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有时,我就这样想,世上最具有杀伤力的至美,是残缺之美,是忧怨之美,是悲剧之美啊。      (4)名角兴趣之于京剧的迷恋,只是一个机遇、一个开端罢了。其实,真正喜欢京剧需要 !      (5)有人以词人比拟“四大名旦”:梅兰芳近于周邦彦,清真婉约;(甲)近于汪元量,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荀慧生近于晏几道,清丽脱俗,骀荡生姿;尚小云则近于(乙),刚健沉雄。也有人说过:悲剧是人类的自我写照,它是“一种对人生的最高肯定状态”,最能传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的心灵姿势与生命律动。我喜欢程派,喜欢那种外柔内刚、一唱三叹、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哀怨之声,喜欢经历这种柔性的情感杀伤与感染。      (6)我喜欢京剧,喜欢程派的青衣,也喜欢裘派的铜锤花脸和杨派、马派的老生,这都可能与我的性情及经历有关。如果一个人生性有些孤僻、不善交往与辞令,如果他已过了而立之年、对世事炎凉多有感悟,如果他历经了坎坷与磨难而内心深处依然残存着一些纯洁……我想,他会喜欢京剧的,只要给他一次恰到好处的感受机会。      (7)有时,我这样想:如果你青春年少,却有着华贵的气质,当你偶尔听一出梅派或者张派的旦角戏,你也许会喜欢上京剧的;如果你30岁了,开始感觉到生活的劳累,却依旧固守着灵魂的净土,当你随便听一出程派的青衣戏,你也许会喜欢上京剧的;如果你人到中年,虽已大彻大悟了,眼神中却仍隐藏着某种执著,当你一旦听一段杨派须生戏,你也许会喜欢上京剧的。      (8)有时,人们在不懈地追随着时尚并自以为时尚着的时候,很容易物极必反地回归传统。一次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最美的事物就在身边!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他的《中国人的特性》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戏剧的本能的民族”,他发现“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就无异是戏剧,世界无异是剧场,所以许多名词就不妨通用”。在步入新纪元的时候,不妨重新感悟一下“国粹”,感悟一下被我们享用又曾被我们舍弃的传统文化,也是在感悟这个社会的“生旦净末丑”,感悟名利场上的“唱念做打舞”,感悟人生旅途的“手眼身法步”,感悟百味生活中的“喜怒笑骂愁”……      1.文中第五自然段以“四大名旦”比拟四位词人,请填出甲、乙两处的人名(或流派)。      答:甲 乙       2.细读上下文,请在第四自然段“需要”之后填上一句话。(限30—50字)      答:其实,真正喜欢京剧需要 !      3.本文首尾呼应并照应了标题。请问,从“国粹”中,作者感悟出什么道理?(限40—50字)      答: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所指的“国粹”,主要指京剧,当然也指文学以及其他传统文化。      B.张火丁用声音和表演塑造的悲剧女性,既贴近生活,又不等同生活,凄迷哀怨,余韵绕梁,感人至深。      C.京剧“最有杀伤力”,是就京剧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力度和讽刺效果而言的。      D.作者自称“门外汉”,既表现作者的自谦,也表明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作者的“感悟”是很深刻的,也很有道理。      E.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戏剧的本能的民族”,意思是说中国人都喜欢戏剧,中国的人生就是戏剧的人生。    参考答案:    1.程砚秋(或“程派”)/辛弃疾(或“豪放派”)2.一种积累、一种心境、一个时机,当然再有一个令你眼前一亮的名角就更好了(这是作者原话。考生拟写的答案,意思对即可)3.当人们不懈地追逐时尚并自以为乐时,一旦回归传统,你会惊奇地发现,传统文化竟是这样美妙!(意思对即可)4.C E(C项,“最有杀伤力”在本文中主要指京剧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E项,明恩溥的意思主要是:在中国,戏曲艺术已经与中国人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戏剧表现人生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第六专题“书于竹帛”配读训练    寻觅文言的津粱    散文阅读训练一则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答:     2.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答:     3.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答:     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答:[ ][ ]    参考答案:    1.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3.答题要点:①应写出“中国的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和品质。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4.C E(C项,“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与原文不符。E项,对活用鲁迅诗句的目的解说有误)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