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1-07  | 
 
 
 王何必曰利  
一、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三 、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  
四 、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五、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七、教学后记: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