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李白诗四首》教案及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18  | 
 
 
  
李白诗四首  
 
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  
 
一、李白的生平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着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  
 
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  
 
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  
 
   
 
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  
 
“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二)抒发理想抱负,张扬自我个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三)歌颂壮丽河山,表现热爱自然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   
 
《丁都护歌》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的自我描述.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  
 
浪漫主义发展流程:  
 
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幻想夸张)——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强烈的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浪漫主义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不重视如实地描绘现实,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以幻想出现的人物,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  
 
  3、偏重于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       
 
    这些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浓厚的主观色彩  
 
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 。  
 
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  
 
夸张、比喻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幻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清新明快的语言  
 
    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  
 
    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乐府古题《长干行》)  
 
   
 
(四)豪放飘逸的风格  
 
   
 
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2、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的形式主义诗风。  
 
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六、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的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正音、辨字、诵读全诗。  
 
思考:全诗按何顺序进行?  
 
后人评说这是一首“游仙诗”,文中有何体现?  
 
作者的梦境象征什么?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四)文本分析  
 
(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使诗 “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是怎样体现的?  
 
天姥山的特点:高大、巍峨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写作手法:比较、衬托   修辞手法:夸张  
 
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二)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思考: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三)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思考:  
 
1、为何提到“谢公”?  
 
人文景观,丰富内容,增添文学色彩。  
 
2、这段文字在全文起何作用?  
 
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四)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思考:  
 
1、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峰回路转,昏暗恍惚,山鸣水啸。  
 
2、含兮字句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五)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思考: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六)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思考:  
 
1、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2、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七)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思考: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八)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五)要点总结  
 
1、全诗脉络及主旨: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艺术特色  
 
(1)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任意驰骋想象。  
 
(2)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间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七、学习《哭晁卿衡》  
 
(一)介绍写作背景: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 天宝十二年(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  
 
   
 
(二)分析鉴赏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  
 
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三)要点总结  
 
1、主旨: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2、抒情手法:  
 
    (1)寄情于物。“明月不归”  
 
    (2)拟人手法。“白云愁色”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3、诗歌风格: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  
 
   
 
八、学习《丁都护歌》  
 
(一)解题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二)诗歌分析  
 
1、在诗中找出描写“纤夫”劳苦的句子。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纤夫”们的心情?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纤夫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  
 
3、“万人凿磐石”二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这二句又和诗中的哪句是照应的?  
 
给我们展示的是: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的确是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 。此句照应“拖船一何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4、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深化了诗歌主题。  
 
   
 
(三)小结:  
 
这首诗诗人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通过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  
 
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九、学习《越女词》  
 
(一)【赏析】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会稽一带所作。描写越女美丽的容貌和活泼的姿态。诗的题材和语言受到南朝民歌影响,风格清新活泼。  
 
“棹”、“入”二词为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二)【要点总结】  
 
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附: [鉴赏·探究·练习]讲解  
 
1、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诗中神仙世界的描绘,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对神仙极乐世界的描写,包含两个层次: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至“水澹澹兮生烟”,写出了神仙世界的环境;从“列缺霹雳”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神仙自由自在、动人心魄的生活情态。诗人在梦中面对神仙世界的自由,联系现实世界的冷酷,在此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也是他对现实的暂时逃避和超脱。  
 
   
 
2、第二题  
 
命题意图:掌握此诗中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景抒情的特色。  
 
参考答案:参见鉴赏要点总结。  
 
   
 
3、第三题  
 
命题意图:感悟李白诗歌语言清新的特色。  
 
参考答案:  
 
《越女词五首》(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4、第四题  
 
命题意图:复习并认知李白诗善于用数字夸张来表情达意的效果。  
 
参考答案:这四句都用了夸张手法。“天台四万八千丈”,极言天台山之高,但如此之高仍对天姥山“欲倒东南倾”,衬出天姥山高耸之势。  
 
“金樽清酒斗十千”,极言所饮之酒名贵,一斗值十千钱。见出诗人怀才不遇,前途迷茫,不惜用名贵之酒浇愁而愁思难消的痛苦心声。  
 
“白发三千丈”,极言愁思之深重。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不知不觉已是白发丛生而功业难成,令人伤感不已。  
 
飞流直下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高和奔腾直下的气势。  
 
   
 
【模拟试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阅读训练】   
 
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           诗。作者王维是           (时代)诗人,字           ,有文集《          》。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                                                                      
 
                                                                           
 
【鉴赏点拨】   
 
第一题的知识点关涉古代诗歌的类别,按格律分类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所以从格律和字数看,《渭川田家》属于七言古体诗(七言古风)。王维,字摩诘,王维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维摩诘是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的人物,在佛世时代以在家身分奉持梵行的菩萨道行者,他也是象征大乘佛教兴起的关键人物。   
 
 
 
 
【试题答案】  
 
1、七言古体;盛唐或唐代;摩诘;《王右丞集》。   
 
2、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