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案例设计与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19  | 
 
 
 《永久的悔》案例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这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教学思路  
根据现代中学生娇骄并重,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农村中学生阅读量少并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领略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引(延伸课外,认识作者)  
1、引导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谈对本诗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题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天竺新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3、教师设问: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痛苦、悔恨。  
三、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3、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  
1、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2、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3、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四、(品味精彩,积累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  
     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比(迁移性训练,拓展视野,合作探究)  
   阅读自读课文中梁晓声的同名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之后自由上台填写表格。  
表格设计  
                       永久的悔 比较    
季        文 梁       文  
内容  
主题  
线索  
结构  
方法  
叙事  
方法  
语言  
风格  
     
 参考答案  
 
                   永久的悔 比较    
季        文 梁       文  
内容 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让  
让母亲受尽了苦难。 后悔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让一颗善良的灵魂永不瞑目。  
主题 要及早尽孝,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情。 人类应该有爱心、同情心。  
线索 以“悔”贯穿全文。 以时间为序。  
结构  
方法 开篇设疑,中间叙事,结尾点题。 篇末点明中心。  
叙事  
方法 倒叙 顺叙  
语言  
风格 朴实自然 相同  
 
 
结论:  
同一个题目,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也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做(反馈检查、学以致用)  
 1、词语的理解性听写(教师说出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本词)  
 a、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寄人篱下)  
b、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  
c、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可得)  
d、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立锥之地)  
e、只要弯下腰来拾,到处都是。(俯拾皆是)  
f、简单粗陋。(简陋)  
2、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触,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你的感受。  
3、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拟题目     
  2、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附:  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母亲————我们  
             悔———— 苦——————孝  
 
(二)教学反思  
   1、现代散文接近我们的口语,通俗易懂,无需多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累与迁移,挖掘其思想内涵。  
   2、以理解性方式听写词语,既注重词语的理解,又锻炼概括能力,有效地实现“能写”“会用”这个目的。  
   3、同名文章比较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三)课后评点  
     本案例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注意夯实基础知识的特点。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学习词语。在比较阅读中,小组的互动,促使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文章的阅读,领悟母爱的艰辛与伟大,明白爱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课内外相结合。  
     以课文为原点,向课外延伸,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空间,悟出新道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模式。  
4、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听写是传统教法之一,但在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进行概括性听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夯实基础的目的。  
   
注:此文在2006年第二届全国课程标准《语文》“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录像课”评选中,获优秀教案贰等奖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