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训练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31  | 
 
 
 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① 以② 而①  
而② 之① 之②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四、“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五、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六、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七、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八、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九、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1.①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  
②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  
③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  
④招致;邀请;速度快  
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3.①“厌”通“餍”②“蚤”通“早”③“见”通“现”④“决”通“诀”⑤“乡”通“向”⑥“弊”通“敝”⑦“支”通“肢”⑧“被”通“披”⑨“邪”通“耶”⑩“与”通“欤”  
4.C  
二、1.①齐②接受各国贿赂③之(张良)④之(项羽)⑤暴,暴  
2.C 3.①C②D  
三阅读思考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2.C 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四、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五、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六、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  
七、1.故事,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八、1.(3) 2.(2)  
九、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