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教学实录和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2-21  | 
 
 
 一、问题引导设计 
同学们,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当今有很多女性扮演着女强人的角色;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女性独掌一片天,我们知道有许多有名的太后掌管着政权,象——(故做停顿) 
学生:——慈喜太后,武则天,吕后,赵太后。(简单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赵太后就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还小,所以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这种情况跟勾践即位时,吴乘机攻越极其相似),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问:齐国为什么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 
问:太后是否答应把长安君作为人质? 
生:没有 
问:为什么不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我们能从太后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么? 
答:赵太后刚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要让儿子做人质,作为一位母亲,内心是痛苦矛盾的!可以理解太后的想法。 
问:如果你是太后,你会怎样考虑? 
生:我认为应该长安君作为人质 
问:为什么? 
生:因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没有国哪能有家? 
老师:你说的很对,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听从祖国的召唤。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的儿子不也是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么?  
 
话虽这么说,但当局者迷,爱,往往会让人糊涂;而旁观者清,触龙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  
(以上问题,学生经过预习都可以回答) 
二、通读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  
游说(    )唾沫(    )强谏(    )有郄(    )恃粥(    )  
耆食(    )老媪(    )接踵(    )膏腴(    )  
注意断句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②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③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也。 ④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汇总通假字: 
1.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耆”同“嗜”,喜爱。)  
2.太后之色少解(“少”同“稍”,稍微。)  3.没死以闻(“没”同“殁”,死。)  
4.必勿使反(“反”同“返”,回来。)   5.奉厚而无功(“奉”同“俸”,俸禄。)  
 
(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要重读。“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触龙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略) 
 
重点解释: 
1、“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尊”的意思,还有别的用法。  
明确:“尊”的意思是尊贵,它的其它用法是:①使尊贵(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②尊敬(尊老爱幼)③同“樽”,酒器(出其尊彝)。 
3、“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的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4、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三、完成课后练习,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把握。 
 
四、串讲分析(略) 
触龙采用什么方法说服了赵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避实就虚,从叙述生活琐事人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使太后“色少解”。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些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这时因势利导,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认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子求情,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同时,触龙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使太后找到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这样,太后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  
再次用“侧击法”。 
触龙抓住时机,趁势把话语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不谈人质的问题,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对比,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与爱燕后相比更爱长安君,同时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而真实意图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让长安君去齐做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用“直入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后,触龙步步紧逼,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人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继者”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人地指出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是错误的,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将难以“自托于赵”。由于触龙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之情紧密联系起来,最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附板书: 
1、叙家常,缓和气氛  
2、谈幼子,托及身后  
3、谈燕后,辨明爱法  
4、话今昔,点明后果  
  
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根本原因: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伯,是因为——于秦有利 
触龙之所以最终打动太后,是因为——于长安君有利(“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五、如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1)站在赵太后的角度: 
①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越是有名的人物,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我们经常听到“头发长,见识短”,虽是笑话,但有时也能概括一部分人。 
(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②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到克己奉公。将国家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2)站在触龙的角度: 
①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②说话办事必须找到使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