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5-16  | 
 
 
 教学目标:学习略读方法,确定阅读重点,理清课文思路,绘制课文结构图。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时目标: 
 
1.运用略读方法,抓文章关键词句,划分结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行文思路,绘制结构图。 
 
重点:运用略读方法,抓文章关键词句,划分结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难点:把握课文行文思路,绘制结构图。 
 
项目过程: 
 
一、导语设计 
 
1.什么是略读方法? 
 
小贴士 
 
⑴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根据文体特征,记叙性文本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论述性文本要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思路等。 
 
⑵跳过某些细节,有选择性阅读。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快速粗知文章大意即可。 
 
2.文章略读三步骤: 
 
⑴快速浏览;⑵圈出重点;⑶重览重点。 
 
略读建议: 
 
默读,不出声,不指读,可扫读,每分钟约400字。标注出段落序号,勾画出评价性语句;圈画出提示思路的词语,把握文章的要点。理解结构通常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描写——点明意义。 
 
二、预学检测 
 
1.区分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作业本预学二) 
 
2.给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别扭        商zhuó           rǒnɡ    长     累zhui                    
 
拖tà        妥tiē            丁mǎo   年     pì    如   
 
huì    人不倦                颠pèi    流离 
 
3.解释下面成语意思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三、运用略读方法,抓文章关键词句,划分结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1.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在文中勾画出评价性语句(关注段首句和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2.在文中圈画出评价性语句提示思路的词语,体会下列句子的作用(作业本任务二)。 
 
表达效果:这些语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总结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文章的关键性语句。 
 
板书设计 
 
略读要领 
 
抓段首或段尾(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抓评价性语句或概括总结性词句 
 
关注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位置的词语的信息 
 
四、作业设计 
 
1.给《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绘制结构图。 
 
2.运用略读方法,略读《怀念叶圣陶先生》,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励耘“现代文阅读”)。 
 
五、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作者的评论侧面突出这一形象。 
 
第二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驿路梨花》 
 
课时目标: 
 
1.运用略读方法,概括出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理解记叙的顺序。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学习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学习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项目过程: 
 
一、预学检测 
 
给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了解助词(作业本预学二)。 
 
二、写法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作业本任务一⑴)。 
 
知识卡片 
 
悬念即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激发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注意力,引人入胜。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你是否发现了本文构思的巧妙之处?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作业本任务一⑵)。 
 
构思巧妙之处:                                                               
 
表达效果: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知识卡片 
 
顺叙: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行文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倒叙:把后发生的情节或结局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常会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充实。 
 
1.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说说其记叙顺序。 
 
明确: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瑶族老人借住小茅屋——“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妹妹照看小茅屋——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过夜盖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采用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 
 
2.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作业本预学一),说说其记叙顺序(作业本任务一⑶)。 
 
十多年前 解放军战士路过修建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 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 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管小茅屋 
 
上个月 瑶族老人借宿,回报小茅屋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 “我们”路过借住,修葺小茅屋 
 
明确: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采用倒叙。 
 
3.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采用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悬念一)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一)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二)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二)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三)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四、作业设计 
 
完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驿路梨花》的阅读概要表(任务一③)。 
 
篇目 文体 评价性词句 事件 感受或评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驿路梨花》 人物  
 
事件  
 
环境  
 
思考写人记事散文和小说的阅读策略。 
 
文体 叙事散文 小说 
 
情节  
 
线索  
 
顺序  
 
结构  
 
阅读策略  
 
五、方法小结:  
 
略读写人记事类文章应关注标题、开头、结尾,明确文体,抓表明人物特点的词语和评价性语句,抓段首或段尾(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梳理文章要点,把握内容大意。 
 
第三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最苦与最乐》 
 
课时目标: 
 
运用略读方法,找出作者的观点,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理清文章内容和论述思路。 
 
重难点: 
 
运用略读方法,找出作者的观点,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理清文章内容和论述思路。 
 
项目过程: 
 
一、预学检测 
 
给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分       揽        dá   观      恩huì       qì  约   
 
监dū       xún   环      xiè   却        如shì  重负   
 
死而后yǐ          rén 人志士     悲天mǐn 人 
 
二、理清思路 
 
1.课文《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述性文章,略读时应侧重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等。略读课文,边读边用红笔圈画出三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作业本学习任务一)。 
 
观点句:① 
 
② 
 
③ 
 
2.在文中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体会下列句子的作用。 
 
3.根据关键句可以明确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将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与这些内容一一对应,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4.借助图表梳理出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作业本学习任务二)。 
 
板书设计 
 
论述文略读要领 
 
关注标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开头(方式)、每段中心(抓段首或段尾) 
 
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列、层进、对照、总分) 
 
三、作业设计 
 
比较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最苦与最乐》,思考写人记事 
 
散文和论述文的阅读策略。 
 
篇目 文体 品德(中心论点) 事件(分论点) 结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最苦与最乐》  
 
 
 
 
 
四、方法指导 
 
1.找中心论点 
 
基本概念:①论题:作者要讨论的问题。 
 
②论点:作者对所讨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明确表明作者态度或观点,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③中心论点:作者在文中摆出的核心观点。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 
 
④分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主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 
 
答题方法:①看位置:标题   开头   中间   结尾。 
 
②抓关键词:“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等总说词;过渡词;反复使用的词。 
 
③提取分论点。④分析论据。 
 
2.概括中心论点  
 
答题方法: ①摘抄或改编表观点的句子为表判断的陈述句。 
 
②找关键词,连词成句。 
 
3.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分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里分述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层进式:由浅入深。段与段之间常有递进式的标志“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并列式: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 
 
第二课段:感受中华美德课 
 
——略读小说、散文、论述文、文言短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驿路梨花》 
 
课时目标:通过品析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体悟课文讴歌的美德。 
 
重难点:通过品析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体会和感悟课文讴歌的美德。 
 
项目过程: 
 
一、品读析描写 
 
1.请圈画出文中人物心理描写的词句并品析,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心理描写 作用 
 
“我”/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姑娘  
 
解放军战士  
 
2.请圈画出文中环境描写(“梨花”)的词句并思考其作用(思考探究三)。 
 
“梨花” “梨花”含义及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3.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二、思考品主题 
 
1.问题探究:女孩梨花真的叫梨花吗?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驿路梨花”作为标题? 
 
3.课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思考探究三)? 
 
三、对联点文题 
 
1.根据课文表达的主题,对出“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下联(作业本任务三)。 
 
2.以下是改动过的三处,你认为是课文好呢,还是原作好?请写下你的见解(作业本任务二)。 
 
四、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思考探究四)。 
 
板书设计 
 
五、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心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我国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弘扬光大。 
 
第二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时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2.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性 
 
重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项目过程: 
 
一、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隔膜》《多收了三五斗》等。他先后主持编辑过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二、体会语言   
 
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出来做品析(思考探究二)。 
 
句子: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2.阅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列加点词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作业本任务三)。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⑴常常……常常…… 
 
⑵凡是……都要…… 
 
3.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思考探究三)。 
 
例子: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4.本文的语言也有“如话”的风格,请举例说明。 
 
例子: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 
 
例子: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5.作者在叙述中不仅加入自己的评论,还引用古语名言。 
 
在文中将这些名言划出来,小组合作说说它们的意思,说说这些名言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文章是如何表现的?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文章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最苦与最乐》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多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赏析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多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赏析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感。 
 
项目过程: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 
 
1885年和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和康有为等人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著有《饮冰室合集》《李鸿章传》等。 
 
二、文体知识  
 
知识卡片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三、赏析语言 
 
1.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既平实又有书卷气,请选择一个方面(修辞、语句、句式)进行品读。 
 
小结:本文的语言庄重而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3.标题“最苦与最乐”有什么特点?“最”能否删除?“最苦”与“最乐”能否交换位置?这样为标题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在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人物身上背着责任呢?又有哪些人享受到了尽责任的快乐呢?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 
 
2.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以担当责任为乐的? 
 
五、作业设计 
 
比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最苦与最乐》的语言特点。 
 
篇目 语言特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最苦与最乐》  
 
第四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短文两篇》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重难点: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项目过程: 
 
一、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著有诗作《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等。 
 
周敦颐yí(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预学检测 
 
1.读准字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晋(    )   蕃(    )   淤泥(   )   不蔓不枝(     ) 
 
濯(     )清lián(   )   xiè(   )玩    鲜有闻(    ) 
 
2.解释划线字。 
 
有仙则名(         )   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        )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      )     
 
无丝竹之乱耳(        )(          )(           )  
 
无案牍之劳形(         )(           )(     ) 
 
何陋之有(     )(               )  
 
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    )(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自李唐来(   ) (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濯清涟而不妖(   )(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    )(         )  
 
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   )(     ) 宜乎众矣(     )(     ) 
 
3.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何陋之有?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文体知识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字句两两相对,句式对仗工整而且用韵(偶句末字押韵)。 
 
①请找出《陋室铭》中押韵的韵脚(预学二)。 
 
②根据文章的押韵规律,边朗读下面的课文边为它断句(预学三⑴)。 
 
2.“说”:古代一种用来阐述事理的文体,类似于现代杂文,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形式自由活泼,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  
 
“说”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的作者就是借写莲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 
 
“说”是一种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文体,请试着将《爱莲说》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离,抄录在下面(作业本预学三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辨析“之”的用法(积累拓展五)。 
 
3.文言词语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五课时 
 
目标学习篇目:《短文两篇》 
 
课时目标: 
 
1.理解文章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难点: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脱俗的情怀。 
 
项目过程: 
 
一、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陋室的(作业本任务一)? 
 
描写角度 具体句子 特点 表现手法 
 
景  
 
 
 
情趣高雅  
 
2.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思考探究二)? 
 
作者为什么将“君子居之”略去(作业本任务四⑴)? 
 
板书设计 
 
小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个人理想寄托于“莲花”(作业本任务三)。 
 
知识卡片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常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颂扬奉献精神。将“莲”人格化,寄寓自己不慕荣利富贵、洁身自好的操守。 
 
“莲”之特点 “莲”象征君子 写法 
 
出淤泥而不染 不为世俗所沾染,独善其身(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三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 
 
花 象征 品质 感情 作用 
 
莲花(周敦颐) 花之君子者  
 
菊花(陶渊明) 花之隐逸者  
 
牡丹(世人) 花之富贵者  
 
“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怎样理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思考探究三)或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的(作业本任务四⑵)? 
 
板书设计 
 
小结:《爱莲说》描写莲,意在借花喻人,通过对莲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二、比较阅读 
 
1.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思考探究一)。 
 
2.你认为周敦颐与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不同之处在哪里? 
 
三、拓展延伸 
 
刘禹锡是唐代颇具人格魅力的一位诗人,以“清丽豪健”的诗歌风格被后世尊奉为“诗豪”。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作业本任务二)。 
 
四、课后拓展 
 
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将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组合在一起,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拓展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