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特 点  | 
 类别  | 
 举 例  | 
 说 明  | 
 修辞作用  | 
| 
 比喻  | 
 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似点。  | 
 明喻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者缺一不可。  |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简言之,就是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  | 
| 
 暗喻  | 
 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 
 本体不出现,比喻词用动词替代。  | 
| 
 借喻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只有喻体(雪),本体(浪花)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 
| 
 通感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 
| 
 比拟  | 
 把人当物写,或者把物当人写,再或把一物当另一物写。  | 
 拟人  |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 
 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情态或语言。  | 
 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富有感染力,使表达意趣横生,别开生面。  | 
| 
 拟物  |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 
 用非人的语言来描写人的行为。如“竖起”。  | 
| 
 夸张  | 
 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故意做超出事实的描述。  | 
 扩大夸张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为了突出蜀道的难以攀登而故意夸张。  |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 
| 
 缩小夸张  |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拴缩小了一半。  | 
 突出老拴害怕的模样,故作缩小的夸张  | 
| 
 超前夸张  | 
 看见这嫩绿的苗,就好像嗅到了馒头的香味。  | 
 为了形象说明庄稼的长势,而超前夸张丰收后的效果。  | 
| 
 引用  | 
 把名言、诗词、成语、谚语或史实、典故、资料等引入文中。  | 
 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 
 这里是直接引用原文。有的是间接引用,即概述原文的引用。  | 
 增强真实性,增强说服力,诗文的引用还可增强形象性,使表达简洁。  | 
| 
 排比  |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 
 你看那浑浊湍急的流水,时而惊涛迭起,时而浪花飞卷,时而一泻千里如狂奔的野马群,时而又在峡壁和礁石间急速地迂回,发出声震峡谷的呐喊。  | 
 排比形式有短语排比、分句排比、单句排比、甚至是段的排比。  | 
 加强语势,节奏鲜明,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条分缕析,叙事透辟,便于抒情感情。  | 
| 
 对偶  | 
 一对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对  | 
 正对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上下句意思相近,互相补充。  |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互相映衬而又凝练。  | 
| 
 反对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上下句意思相反,互相对比。  | 
| 
 对比  |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对照  | 
 ①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两种不同事物) 
②绿肥红瘦(花的叶和花朵对比。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 
 “对比”侧重于内容;“对偶”侧重于形式。  | 
 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 
| 
 设问  | 
 有问有答  |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 
 明知故问,无疑而问,为了引起注意。  | 
 提请注意,引人思考,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 
| 
 反问  | 
 有问无答  |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 
 也不是有疑而问,而是为了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 
 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 
 反语  | 
 正话反说 
反话正说  | 
 表示 
讽刺  |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1.反语的表、里两层意思是相反的;2.反语一般用于嘲讽反面的事物。  | 
 使语言幽默,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用于反面事物还可增强讽刺的力量。  | 
| 
 表示 
亲密  |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 
| 
 反复  | 
 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  | 
 接连 
反复  |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 
 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 
 表达强烈深挚的感情,增强感染力;突出主题,划分层次。  | 
| 
 间隔 
反复  |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活泼,像泉水的叮咚,让人清爽。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朝阳的初生,让人神往。  | 
 将话题“南国的红豆啊”放在突出位置,反复咏叹,倾诉对它的一往情深。  | 
| 
 借代  | 
 用特征代本体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朱门”代富人,“冻死骨”代穷人。  |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幽默诙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