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寡人之于国也》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 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直不百步耳  通    ,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                     
(4)涂有饿莩   通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河内凶                                  
(2)不违农时                                  
(3)数罟不入洿池                                   
(4)涂有饿莩                                  
(5)非我也,岁也                                  
    (6)谨庠序之教                                  
(7)申之以孝悌之义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河内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数 
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 
③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___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___________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____________ 
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养生丧死无憾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谨庠序之教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填然鼓之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 
②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 
③五亩之宅____________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 
(2)以 
①请以战喻____________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__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 
(3)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 
②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 
④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____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树之以桑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未之有也                                  
  
四、重要语句翻译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                                                                     
  
五、古代文化知识积累 
9.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B.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与解析 
1. (1)“只” 只是、不过。 (2)“毋” 不要。 (3)“斑” 头发花白。 (4)“途” 道路。 
2. (1)荒年,谷物收成不好。 (2)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3)细密的网。 (4)饿死的人。 (5)年成。 (6)学校。    (7)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3. (1)黄河。 (2)逃跑。 (3)供养活着的人。 
4. (1)①shù,几,若干。 ②shuò,屡次。 ③cù,密。 
(2)①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只是,不过。 ③价值。 
5. (1)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2)名词作动词,种植。 (3)读“wànɡ”,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4)名词作动词,穿。 (5)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6)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7)名词作动词,击鼓。 
6. (1)①衬字,无实在意义。 ②助词,的。 ③助词,的。 ④代词,百姓。 (2)①介词,用。 ②介词,按照。 ③介词,把。 ④介词,凭借。 (3)①介词,比。 ②介词,对于。 ③介词,在。 ④介词,到。 ⑤介词,与,和。 
7. (1)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2)判断句,“……也,……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4)状语后置,应为“以桑树之”。 
(5)状语后置,应为“则无望民于邻国多也”。 
(6)状语后置,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 
(7)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8. (1)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何异于”译为“跟(与)……有什么不同呢?”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解析】 “谨”译为“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申”译为“反复讲明”。“孝悌”译为“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9. C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