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孙建勤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字能否识意?         
例如:    健康的疲倦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关键是想象的介入。 
二.文题解说 
《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三.为什么驱动想象? 
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却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  叶圣陶  《训练语感》 
1.阅读1-7段说说作者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 
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想象等艺术的加工,以(歌谣)文字等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即艺术作品。文字起到桥梁的作用。 
2.作者的创作目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 叶圣陶 
四.怎么驱动想象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力去欣赏文艺作品的? 
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阅读第10--13自然段,学生自己研读,说说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力去欣赏文艺作品的? 
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就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  作者使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五. 得出结论(中心论点) 
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动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得到人生的受用! 
六.拓展延伸 
六. 作者的这一观点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吗? 
美术  音乐   雕塑    摄影   科技创新...... 
请你择一种你喜欢的文艺样式,结合实例,驱动想象,说说你的收获。 
如:听贝多芬的《命运》。 
       看右图的手掌画 
七课堂小结 
叶圣陶先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送来了解读文艺作品的法宝----想象。请同学们拿好法宝,多多踏上美妙的阅读之路吧! 
同时想象也为我们打开了艺术欣赏大门,让我们不止看到了眼前的生活,还看见了诗意和远方! 
八.板书设计 
  
                     想象 
  
      作者          文艺作品          读者 
                    
                     
 所见所感 
  
  
  
  
九.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