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前指导(二)
  | 
 | 
作者:gaoshangzhimeng  上传者:gaoshangzhimeng  日期:19-08-24  | 
 
 
 中考语文考前指导 
 
一、多得一分策略 
1、书写漂亮、工整、规范,整份试卷可以提高10~15分。 
2、分点答题,条理清晰,思路清晰,方便阅卷老师,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 
3、拿到题目,先思考这个题目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是什么,善于踩点答题。 
4、善于辨别文体,抓住问题的突破口,有些题目必须在文体范围内答题。 
5、看“分值”踩点,一般是偶数分,2分一点,5分三点,如果概括事件,一般是1分一件事。 
6、遇到问题,善于联想和想象,注重调动自己“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多角度思考,让自己的思维更全面。 
二、积累应用 
1、诗、文名句默写。 
   中考复习指南上的名篇名句。 
2、语文综合实践 
   广告语(扣住主题、修辞) 
   口语交际(简明、连贯、得体) 
3、字词 
   平翘舌、前后鼻音、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 
4、修改病句 
   成份残缺、搭配不当、前单后双、前双后单、双重否定、语序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用词不当。 
三、阅读 
(一)古诗文鉴赏 
1、考点:感悟意境(画面)、炼字、赏析名句、主题。     
2、炼字题解题方法 
解字+析句+情感     
3、名句赏析 
景物特征+表层意思+深层意思(主题)+主题   
4、情境(意境再现) 
   结合整首诗理解其意境,最好用上一种以上的修辞,运用想象和联想,对诗句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 
(二)文言文阅读 
1、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般在选题时,都选一些主题思想相同或相似,同一个作者的作品,选材相近,所以在做题时要课内外勾连,排除畏惧心理,往往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词语解释 
   注意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考察 
3、朗读节奏 
4、翻译句字 
注意关键字的解释,一般有一个关键翻译不出来,就扣一分。 
5、简答题 
   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三)记叙文、小说、散文考点再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表达什么情感。 
2、画线句子赏析(表达效果) 
、抓角度[修词、人物描写、写法(对比、欲扬先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叠词、动词)等] 
、析句 
、表达情感 
3、文题的妙处(作用) 
、看有没有修辞,有的话,赏析一下其表达效果; 
、线索; 
、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暗示文章的主旨——(主题要写出来); 
、蕴含作者的什么情感。 
4、关键字(重点字)、词妙处 
方法:、解字;+、析句(放在语境中);+、情感。 
5、对句子的理解(句子的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6、某段话(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情感表达上: 
7、某段话蕴含的丰富意蕴(情感)。 
多角度,正反思考,根据分值踩点答题。 
根据情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一定要踩两个以上的心理点,采用心理置换法,把自己融入情境去写。 
8、散文中次要意象(景物)对于主要意象(情感载体—主要景物)表达作用? 
、对比; 
、衬托(烘托/突出)+主要景物+精神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景物什么情感。 
*9、生活探究题(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主题思想/主要景物的精神品质; 
、自己结合自身实际的观点; 
、举生活中的实例。 
(四)说明文考点 
1、说明对象(通常就是文题) 
2、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的内外特征) 
3、说明文首段的作用? 
、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写在破折号后面); 
、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的具体说明(或介绍); 
4、说明文题目的妙处? 
、交待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有没有修辞,有修辞的话,说一下其表达效果; 
5、本文从哪几方面来具体说明说明对象的? 
通常是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罗列在下面即可。 
6、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7、问某几段话(或几句话)顺序能否颠倒(调换)? 
表态(不能)+概括每段话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关系(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递进关系、与前后文某句话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 
8、某段话(画线句子)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即考察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判断说明方法;+效果词;+说明对象特征;+进一步说明了“说明中心”特点。 
常考的几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举.........事列,具体直观地说明了“..........”,进一步说明了“........”特点;具有说服力。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特点,进一步说明了“.........”特点。 
、作比较:把......与......作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特点;进一步说明“......”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进一步说明“......”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特点,进一步说明了“......”特点。 
9、简述文章(或其中某段话)的说明思路? 
、分段(分层);、概括段意(或层意);用“首先……;其次……;然后……;再次……;最后……。”把段意(或层意)连结起来。 
10、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问某句话中表示限制的副词能否删去?) 
、表态+、解词+、析句+如果去掉,就太偏面了,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11、生活探究题。(给你材料,让根据说明中心,结合生活实际和材料谈一谈。) 
、材料观点;+、说明中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五)议论文考点再现 
1、中心论点(统领全文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判断文中的观点是否是中心论点主要看这个观点能否统领全文的内容。 
、论点一般是正面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很明确。 
、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从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从位置上看:有的文章标题、开头、中间的过渡段、结尾段中包含了中心论点,因此需要去“找”;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中心论点,思考叠加分论点,归纳出中心论点。 
2、根据分论点,补充论据。 
3、分析论据的作用:问到文中某段话或某画线句子的作用(表达效果)? 
方法:、判断论证方法;+、该种论证方法的效果词+、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4、常考的几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权威有力地论证了“……”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对比论证:通过把……与……作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通过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5、找分论点(或本文从哪几方面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6、从每段话中的首句或尾句去找(“因此”、“所以”、“可见”、“由此可见”等后面往往是观点。)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议论文中问你某个词语能否删除?) 
、表达(不能);+、解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析句;+、去掉的后果+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7、论证思路(某段话或该篇文章) 
、分段;、概括层意(或段意);、用“首先……;其次……;然后……;再次……;最后……。”把段意(或层意)连结起来。 
8、议论文首段事例的作用?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议论的话题)—(写出来具体中心论点); 
、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或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仿照原文中表述的分论点的句式,让你补充某段话的分论点。 
   根据本段的论据,通过阅读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分论点。 
*10、生活探究题(结合材料或生活实际谈谈获得的启示)。 
、材料观点;+、中心论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看法。 
(六)、非连续性文本 
(七)名著阅读(名称、作者、籍贯、主人公、主人公人物形象、主要故事情节)。 
四、习作 
1、要树立转化的思想: 
、化抽象的文题为生活中具体事来写; 
、化大为小的思想。 
2、多创造亮点 
我认为中考作文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指导(中考我们提倡写记叙文):①、审题技巧,剖题能力培养;②、写作规范(从书写、结构、段数、形式等方面要求);③、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地[ (发生、发展、高潮)、结果;④、以记叙为主,兼以适量议论和抒情;⑤、详略得当;⑥、写法、立意、选材、构思,如何写好凤头和豹尾;⑦、情节曲折跌宕起伏;⑧、语言生动性、可感性、趣味性、感染力。我为考场作文编口决让学生记忆:立意高远,选材新颖;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化用诗句,巧用修辞;写作有法,多样描写;体裁记叙文,语言散文化;人在景中游,情在景中发。 
3、评分标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