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教学设计 
-----授课人:杨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一、导入。 
1、图片展示 
请学生用一句话对孔子进行评价?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柳诒徵的评价;德国著名哲学家“四大圣人”一说。 
引出从教育史上来谈孔子。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王公贵族胄子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样一来,孔子的弟子是很多的,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三.思考与讨论: 
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或者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四、内容分析 
虽然对象是“无类”,但教学方法上是“有类”的,这就好比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课本上有两个例子:(课件展示)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这就是循序渐进。 
孔子除了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同时也提过一些主观上的思考:(课件展示)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她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 
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四、思想分析 
资料展示: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在伯鱼面前孔子身兼两职,一是老师,二是父亲。孔子教育学生是如此,那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开小灶”呢?材料证明,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非常公平。 
这样看来,孔子的确是一个非常伟大、令人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了。 
五、思想来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有种思想其实并不奇怪,是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 
课件展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应然的事情了。 
其次,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也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学无常师,而好学不厌,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 
课件展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 
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 
课件展示:“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就是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当官,作君主的从政者都面南而坐。所以意思是:冉雍啊,可以做一方长官。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 冉雍的父亲不但出身低贱,而且名声也不太好,冉雍就算不自卑,有这样一个父亲,在那个世卿世禄的年代,大概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孔子就告诉了他这句话。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 
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 
课件展示: 
n       颜渊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n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n       荀子 :涂之人可以为禹. 
六、小结 
   以上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从教师的角度乐解了孔子,有这么一套教学方法,怪不得历史上有这么多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 但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大成至圣”(即集大成者,至圣先师)。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孔子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可能比较实用,但放到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学习孔子思想呢?关于孔子的教学,有四门功课:“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教授学生古代文献,行为处世方法,忠诚和诚信。也就是说,孔子教是四门课中一门是“文化课”,一门是“实践课”,另两门的“思想品德课”这和孔子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不管是做官还是做人,放到我们现在也是实用性很强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最后我们用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来结束这堂课,即“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此乃孔子也。好,下课! 
七、作业 
1、品析课文其它选文的翻译 
2、背诵第五、七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