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州、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了这消息,欣喜若狂,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的四川,生活极为艰辛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地区能不惊喜吗?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这泪里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剑外”“蓟北”两个地名相隔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示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回头一看妻和儿女往日的忧愁早已消去,正在喜不自禁款款地收拾书籍、诗篇,而作者本人更是一释积郁豪放地饮酒歌唱,想象着在春天里以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此二联把全家人的喜悦都表现了出来。“愁何在”,多年流浪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此癫狂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尾联,写诗人扇动想像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眼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现了诗人迫不急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全诗是诗人感情的真白流露,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是杜甫乃至唐诗中的精品。 
卖炭翁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的小序“苦宫市也”,说明了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                                                                  
民又有深切的痛情,因此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全诗按叙事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六句,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和艰苦的生计。“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市掠夺木炭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中间六句,写卖炭翁卖炭的期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让人和卖炭翁一样满怀希望,与下面情节形成陡转。 
       最后八句,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让人猝不及防,满怀的期望顿时化为泡影。作者并没有发出任何感慨,诗就这样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而读者却无法停止自己的想象——卖炭翁今后该何去何从?取得了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和扣人心弦的效果,让人无法释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