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问答题】【段意】【重点语句赏析】 
1. 本文中心句是哪句话?本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答: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后者为主。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2.蛇“异”在哪些方面?指出第一段列举的矛盾现象,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形异(黑质而白章)、毒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药效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永之人争奔走焉 ”矛盾,作者所以这样写,就是用衬托的方法,暗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3.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答: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其实是更大的不幸,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封建统治的残暴。以“利”写悲,以“利”衬悲。 
4.本文自始至终采用对比手法,请具体分析“对比”的体现,说明其作用。  
答:体现:①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即徙”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作用:①强调捕蛇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深刻揭示苛税对百姓的毒害,衬托赋敛之毒之深。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6.文章最后一段中“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几句是否可以删除? 
答:不能。因从行文上看,如删去,全文结构虽完整,但从内容上看这几句却相当重要:一是可以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压迫人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带有普遍性;二是作者由“疑”到“信”,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在不断加深的过程;三是作者把变革黑暗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这在当时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体现了作者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7.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答: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通过作者与蒋氏的对话(语言描写),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8.作者是封建时代的官吏,为何他能写出《捕蛇者说》这样的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文章? 
答:首先是因为唐代中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朝廷巧立名目,无限制搜刮人民,使人民不堪重负。其次作者因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生活近十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即徙”的悲惨景象,同情劳动人民,感到有责任用笔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推行善政,轻徭薄赋。 
9.如果本文不写毒蛇的剧毒和捕蛇的危险,而只写赋敛的残酷,文章主旨的表现还会如此鲜明充分吗?主旨又是怎样充分表达的? 
答:不会。本文多次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与毒蛇之毒及捕蛇之险形成强烈的发差,从而充分鲜明地表达文章主旨。 
10.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 
11.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作者的两次“悲”又是为了什么? 
答:蒋氏的第一次“戚”是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是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是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悲伤(为社会)。 
1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他的愿望在当时能实现吗? 
答:“以俟夫人风者得焉”,作者希望唐王朝最高统治者能了解老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体察民情,能采取推行善政,轻徭薄赋等相应措施,从而减轻人民痛苦。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统治者只知道贪图安逸,根本不会真正为百姓着想,也不会采取措施,人民的生活仍将悲惨。 
【第一节段意:写异蛇的外形、毒性、药效和永州人争捕它的原因。】 
【第一节重点语句赏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从外形、毒性、药效三方面写蛇的“异”,由此引起下文。设置的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写永州人争捕蛇的原因:当其租入。“争”字,反映当时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的社会现实。“永之人争奔走焉”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后文写蒋氏捕蛇的内容,;在内容上交代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第二节段意: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第二节重点语句赏析】【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先说蒋氏三代人的“专其利”,设置悬念,以“利”写悲,以“乐”衬悲,强调赋税的毒害更大,含强烈的讽刺意味。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三个“死”字,揭示事情的本质,以“命”换“存”,为下文作铺垫。 
【言之,貌若甚戚者。】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蒋氏内心极度悲伤和痛苦,令人同情。 
【第三节段意: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他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承上启下。】 
【第三节重点语句赏析】【余悲之】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既反映作者对下层贫苦百姓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在结构上又引出下文蒋氏催人泪下的哭诉。 
【第四节段意:作者借蒋氏的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手法。】 
【第四节重点语句赏析】【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写蒋氏的极度悲伤,把“役”和“赋”进行对比,得出“复吾赋不幸之甚”的结论。 
【自吾氏……而吾以捕蛇独存。】写蒋氏的回顾,以自家三代与同住一地的乡邻对比,衬托了“赋”带来的不幸甚于“役”,是封建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悍吏之来吾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者叙述现状,以悍吏来乡征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与捕蛇者“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反衬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表“乐”实苦,以“乐”写悲。 
【今虽死乎此……又安敢毒耶?”】写蒋氏以乡邻因赋敛而先死,自己靠捕蛇而偷生作对比,反问,强调赋敛之毒害的深重。 
【第五节段意:交代写作目的,点明全篇主旨。】 
【第五节重点语句赏析】【余闻而愈悲】“愈悲”照应前文“悲之”, 蒋氏以为恢复赋税带来的灾难比捕蛇的危害更可怕。“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对百姓的关心和同情更为深切。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引用,内容上,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情感上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苛酷的赋敛不满,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认识过程,使结论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有力证明了“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的观点,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带有普遍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交代写作动机,真实而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的关心和同情与希望当政者能促成“苛政”的改革。但他把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革除弊端,体现了作者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课文主题】课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交苛税的记述,反映了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及所遭受的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写作技巧】⑴对比手法(乡邻十室九空“非死即徙”与蒋氏捕蛇独存对比;乡邻鸡狗不宁与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对比;乡邻危险“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犯死“二焉”;乡邻先死,蒋氏后)。⑵衬托手法(以毒蛇之害衬托赋敛苛政之害)。⑶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详略得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