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公民》教学设计3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10-26  | 
 
 
  《 致青年公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把握作品内容、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家冯牧曾经这样评价一个诗人:“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个人就是郭小川。 
现在,让我们走近郭小川,走近郭小川时代,去感受诗人那个时代的那种高亢、那种昂扬、那种热烈、那种澎湃。 
二、诵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不拘一格,哪怕如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那样的“拗过去、拗过去”。要求就是把音读准、放开,不熟悉、不理解的字词标画出来。 
2、解决一下字词。 
3、请同学试读。 
4、以第一节作为范例读(提示:P12) 
请同学谈谈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读一下。 
全班齐读第一节。 
5、齐读全诗。 
注意感情顿挫,思考一下写了哪些内容。 
三、赏析: 
(一)口述7节诗大体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层次。 
1、诗歌为谁写的? 
年轻人,祖国精壮的公民。 
2、作者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希望他们投入火热的斗争。-——主旨 
3、青年人为什么需要投入火热的生活呢? 
未来的任务、前辈的历史、改变现实。 
这是对青年人要求的进一步拓展、深化。 
4、祖国需要青年,青年是否能离开祖国呢?二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齐读第7节) 
青年与祖国共生(息息相关)。 
(二)从诗歌的形式上来赏析。 
5、诗歌一般有哪些特点?这首诗体现了哪些特点? 
押韵   大体押韵,韵律和谐 
抒情   以2、3节为样本分析 
第2节:出现了蓝天、白花、小鸟、风雨、雷鸣(对比《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等分析),这叫意象。 
这一节主要运用比喻,借助形象抒情。 
第3节:直抒胸臆。 
修辞:排比。  作用:感情渲染。 
整首诗:描绘少,形象少,议论多。 
——政治抒情诗。 
6、思考诗歌文字的呈现形式(样式)(回想《周》诗,句式整齐) 
本诗:楼(阶)梯式——马雅可夫斯基 
取消阶梯,你会怎么读?有阶梯对比一下,读出来有什么不同。 
“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四、质疑: 
深化对诗歌理解,如对“人定胜天”思想的看法。 
五、再读课文: 
思考:郭小川希望青年人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年公民,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致青年公民                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 
呼告(唤):年轻人                                             押韵,韵律和谐 
          祖国精壮的公民   ( 总写)                   
                                                                 借助形象(意象) 
 投入火热的斗争   (主旨)                      抒情  直抒胸臆 
 
          未来、历史、现实 (拓展)               楼(阶)梯形式   充满力度 
                                                 (马雅可夫斯基)  增强音乐性 
          青年与祖国共生   (照应)                                 形式内容和谐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