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说课稿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3-11  |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 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3、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2、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3、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七、教学过程:                           
 
    1、互动导入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下面老师说几句古诗的上句,看同学们能否说出下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天下兴亡,                   
 
    王师北定中原日,                 
 
    同学们知道它们的作者是           ,            ,      他们的共同点:                          
 
    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认识一位现代爱国诗人艾青。 
 
    故事导入:艾青名字的由来。 
 
    2、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 
 
    3、背景介绍: 
 
    大屏幕展示几张图片。 
 
    问:看完这几张图片同学们什么样的感受?试想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能无动于衷吗?他的感受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4、听录音,初步感知情                                                 
 
    5、有感情的朗读 
 
    (1)朗读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  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读。 
 
    试读,表重读 
 
    朗读节奏 
 
    关联词后  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主谓之间 ,谓宾之间要停顿 
 
    语法知识补充:句子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停顿方法) 
 
    学生自读,试划分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法,从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2)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6、诗歌赏析: 
 
    (1)思考: 
 
     诗人首先借助什么具体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探究: 
 
    1、“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答: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土地可以看做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2、象征手法: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3、这首诗歌除“土地”外,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象征手法 
 
   (3)合作探究: 
 
    1: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 
 
    土地——祖国大地遭受无尽的苦难 
 
     河流、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2:一、二节诗之间什么关系? 
 
    (4)再次深情朗诵 
 
    7、作业检查: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8、拓展延伸: 
 
    欣赏我们伟大祖国的图片 
 
    仿写诗歌: 
 
    八、板书设计: 
 
                               鸟儿生死 
 
        我爱这土地                              诗意递进 
 
                           深沉的爱 
 
    小结: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