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的十七岁》教学设计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3-05 |
一、学习目标: 1、反观自身在受到挫折时的表现和心态,体会人生的成长是在困惑和痛苦中成熟的。 2、了解心理独白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3、激励学生能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路上的困难。 二、重点和难点 1、字词 缚(fù) 渗(shèn) 拽 (zhuài) 涩(sè) 抵御(yù) 皈(gui)依 惴惴(zhui)的 2、了解心理独白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研讨法 2、诵读法 四、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内容:全文的主要结构;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一、 课前演讲 二、 导入新课,阅读全文 有人曾经这样说:“十六岁的年纪是灿烂的花季,十七岁是忧郁的雨季。”而十七岁的雨就是心灵的泪滴。经过风雨的洗礼,人生的幼苗才会成长,变得坚韧和美丽。《窗口的十七岁》是一篇精彩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深刻的文字表现了一位十七岁女孩在落榜后对前途艰难抉择的心路旅程。文章语言朴实,取景平凡感人,既充满淡淡的无奈与苦涩,又弥漫着生命的张力。作者通过困惑中的“我”透过“窗口”的所见所感,向读者展示了困境中获取的人生启迪,形象展现了一位十七岁少女的心理发展轨迹。青春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如果它是一首歌,你就是一位歌者,它是一首诗,你就是一位诗人,它是一幅画,你就是一位画家,然而,现在的你,如果辍学在家了,你会怎么办?学生“说三道四”,开始自觉体验生活,展示自我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然后重新过渡:那么,在女性作家王蔚笔下,一位十七岁的少女是如何面对困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窗口的十七岁》(板书课题)。 三:带着问题品读部分语句,思考整理全文的思路结构 1、 问题思考 1).文中“窗口”的含义是什么? (1).“我”房间的窗口; (2).书。 2).作者在窗口看到的是什么?有什么象征意义? 看到的是山壁;象征阻碍,封闭。 3)、文章以什么方式来表现一个十七岁女孩的心路历程? 以内心独白的方式一个十七岁女孩细腻而独特的心路历程 4)、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说“我把它荒废了”,而“那样的窗口没有荒废我”? 我把它荒废了:是说十七岁本应该是活泼浪漫富有动感的,而我却把自己封闭起来,使自己的十七岁显得很暗淡。 那样的窗口没有荒废我:透过小屋的窗口,大自然的万物生机给了我“活者的惊奇”,透过“书”这个窗口,我获得了许多人生启迪。 2、明确结构 第一部分(1-4段):介绍透过“我”的窗口所看到的景物。 第二部分(5-40段):写十七岁少女的“窗口”内的生活和“窗口”外的世界。 第一层(5-22)记叙和描写“窗口”内的生活。 第二层(23-40)描写“窗口”外的世界。 第三部分(41-42段):点名文章的主旨,做总结 四、怎样理解“外人看见我,是一扇仿佛一碰就开的门”这句话? “我”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尽管“我”的内心世界很充实,但外人并不理解“我”,在他们看来“我”很脆弱,单纯而“温和随顺”。 五、为什么说“我成了自己窗口里的风景”? 指“我”人格上的两面性: (1)经受了挫折而自我封闭、没有自信的“我”; (2)“在内心里坚持着”,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我”。 六、分析第一部分 开始几段的景物单调乏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都是山壁,山壁这个意向传达处的信号是 阻碍,封闭,暗示作者心灵的窗户是封闭的。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二三部分及写作特色 一、 探究体验 启发学生立足结尾句“只是,那样的窗口没有荒废我,它承载了我单薄又沉重的少女时代,使我的心,有了皈依的地方”,分别探究(提示: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全文,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①分组探究(教师参与):窗口“承载了我单薄又沉重的少女时代,使我的心,有了皈依的地方”,课文如何体现这一点?(即她的心是如何逐渐找到可以皈依的地方的?) (说明:散文是一种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艺术,把握脉络是阅读散文的关键之一) 提示:结合课文的关键句和关键词。 要求:各组代表回答时需读出相应的内容,并做简单的剖析。 归纳:高考落榜时的落寞→生活迷茫时的选择→抉择以后的痛苦欢乐→内心的坚持固执。 ②问:是什么推动了主人公的心理发展变化? 讨论归纳:是窗口。 思考:作者说“那样的窗口没有荒废我”,那么,窗口到底给她带来了什么?(提示:立足文本,找读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此问题可因学生回答灵活处理)如:A.那个月亮总在我关灯后的窗口出现,我不拉窗帘,放那些静静摇晃的树影子进来,放那些虫子轻轻的鸣叫进来,放那些夜鸟梦中惊醒的张皇声音进来,也放我自己的心出去...... B.山壁山坡,有更多安慰和愉悦我的东西,比如那些闹人的麻雀,它们生动,放肆,看起来活得有滋有味。 C.秋天里,有不一样的雀儿,长得橙红色,比麻雀胖一点儿,小一点儿,在阳光下呼啦啦一群飞聚在枯的桃树上,像一树动的红叶,这雀儿是特为秋天而来的吗? D.把我从忧郁中拽回去的,又仍然是我的窗口:冬日枯草上黄暖的阳光,使一切纯净的雪,夏天疯狂的雷雨,让人觉到活着的惊奇...... 学生就句分析,教师归纳:小屋窗口外万物生机勃勃,给人活着的惊奇; 仅仅是这样吗?还有另一个窗口吗?这就是书。课文的相关语句: A.书是我的另一个窗口,通往更遥远和广阔的地方。 B.自由是指我的心,可以从窗口奔出去,奔向越来越开阔的世界。 C.我到书里面去找任何可找的东西,我找得既轻松又疲惫,既欢喜又悲哀,即便只是在十七岁,我也已经知道,这一生都会寻找下去,我别无选择。 学生就句分析,教师引导小结: 正是这样充满生机的窗口和通向精神世界的窗口,使得落榜后生活沉寂落寞迷茫的她,逐步有了精神的慰藉和活着的希望,并最终有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交流过程中,不仅仅解读了文本,也促使学生思考人生,获得认知:人生受挫时也许一片灰,但世界更多的是充满生机,精神的慰藉是人类前进的灯盏。 二.再读文本,品味语言 要求:结合上文探究结果,快速自由朗读全文,找出你感触最深或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品味。 (说明: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反复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本文也不例外,应从小处咬文嚼字,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等技巧。要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就点石成金了。) 如,同样写“窗口”,开始几段的景物单调乏味,看出去就是山壁;后来则看到了富有生机的景象。这是心境不同带来的景象不同,前后有对比,也表现了心绪的变化。另外,一些语段运用了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试结合语句赏析其作用。 学生自由阐述见解,教师点拨。 三、“吉他”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指的是师长的帮助,父母的呵护,社会的理解和关爱。 四.深化主题 你如何看待“我”的选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点评。 五.结束 照应开头,要求学生积极发言,说一句对青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文的结束语。 参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战胜自我,需要勇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读书,何时何地都不能放弃;开明的家长是儿女成长之福;用心关注和热爱生活,生活原本很精彩…… (说明:对于散文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解读,以便让他们尽情感受真善美,这本是尊重主体的表现。) 六、写作特点: 1、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使文章更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 2、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处于成长时期的少女脆弱、善感的心绪。 七、板书设计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