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教学反思(2篇)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2-02  | 
 
 
  
  《养花》这篇课文是老舍比较有名的一篇散文,无论是文章的思想、结构,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范文。结合本班同学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欣赏作者的谴此造句中感悟作者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以此受到熏陶,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一、区别“须”与“需”。 
    在学生的作业中,同音字、形近字混淆使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十遍八遍地更正仍然不见效。例如《养花》一课中出现的“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中的“须”,很多学生就与“需要”的“需”混为一谈。教学中,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需”,而用“须”。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不但明确了两字的异同,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老舍用词的准确。更可喜的是,在后来的作业和考试中,同学们都能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字。 
 
  二、适时背诵,积累好词句。 
    语文的学习,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中积累好词好句很重要。这种语文的实践活动应适时在课堂上落实。在教学《养花》时,当同学们找到概括老舍养花乐趣的那句话时,我决定把这一重要的句子板书出来。利用板书的间隙,我鼓励学生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边板书,他们边背。待我板书结束,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已背下句子。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可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预设与生成,会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第二篇: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寻着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并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别具特色。在《养花》公开教学时,我采用了别开生面的教学形式,即聘请三位同学做老舍的代理人,而后请下面的同学就课文内容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向“老舍”发问。但是独领风骚的外在形式并没有使内在的内容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展露。相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显得有点零乱无章,而我声情并茂的解析和总结也没起到力挽狂澜的成效。 
 
  新课改滋润着我的课堂教学,并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由于我过于注重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使《养花》这篇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文章并没有得到合理的、预期的教学效果。思来想去,这篇文章朴实无华、于平淡中蕴涵着深刻的意味和道理。教学中更应侧重于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应相机抓住文中一些重点句子适时引导、点拨,反复朗读,使生情感得到升华,让浅显的道理铭刻于学生心中。 
 
  繁文缛节,新颖的外壳并不是新课改的精髓所趋,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在于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别出心裁的教学手段来为教学内容服务。毕竟,内容主宰着一切外在形式嘛。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