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1、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算命先生引入本课教学。 
2、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也有这样一个“善术者”,看看这个人是否也很神奇。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活动一: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学生正音,师强调“遽 堕 折 髀 跛 父 将”等字读音) 
2、活动二:再读——通文意,析情节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活动三:齐读(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三、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 
预设: 
福: 
(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师顺势强调“将”的用法)。 
(2)、“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师问:“以”何意?怎么说这事是“福”?顺势让学生明确“十九”的意义) 
祸: 
(1)“马无故亡而入胡”(让学生说说“亡”的意思,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亡的意思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方法) 
(2)“堕而折其髀” 
四、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预设1:“善术者”(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重音、节奏,读出情感。教给划分句中节奏的方法。 
预设2: 
乐观的塞翁(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问题引导:(1)为什么说乐观? 
(2)如果在“曰”前加一词,加什么? 
(3)如何断句? 
(4)请读出乐观的语气语调。 
(5)如改成“此为福也!”好吗?为什么?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加深理解) 
问:这句话有同学说是读出了乐观,你们又读到了什么?(冷静、淡定等) 
预设3: 
淡定的塞翁(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师引导学生朗读) 
师:塞翁的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句话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塞翁的形象。 
五、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过渡: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2)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3)教师出示原文结尾: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问:读到了什么? 
(4)问:编者为何去掉结尾? 
(5)简介《淮南子》和刘安,再次感受文中“祸福相依,转而相生”的道家思想,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板书)。 
六、布置作业 
必做: 
l 1.背诵课文。 
l 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 
l 3.完成语文作业本 
选做: 
l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 
l 2.改编课本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