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一、导入: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朗读: 
  
三、整体理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南国的天空秋高气爽,一派清凉,水天相融,秋色茫茫。极目远望远处的青山,美得像姑娘的发髻一样。山河越美,越使人仇恨滋生。站在暮色笼罩的城楼上,听那落伍孤雁一声声叫得多么悲凉。我把宝刀看了看,把栏杆拍了又拍,有谁能了解我的愁肠寸断。 
不要说鲈鱼烧得正香,尽管秋风吹来,我又怎能飘然还乡?买田置地存求私利,有何脸面去见才高气盛的刘郎?似水流年匆匆而去,故国依旧在风雨中飘摇不定。昔年幼树今已成材,失意的英雄啊,两鬓如霜,就是唤来那红巾翠袖的姑娘,也难把我的眼泪擦干。 
(横线句有多解,不影响内涵) 
  
四、具体赏析: 
(一)上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 
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从北方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意象赏析联想: 
① 吴钩: 
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清·李鸿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②阑干拍遍: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③“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与之类似情境: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二)下片: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五、总结拓展: 
1、总结: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壮志难酬却又矢志不渝,正如其词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2、不被重用原因: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3、评价: 
    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把栏杆拍遍地》梁衡 
  
贺 新 郎  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题 解】 
    此词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同甫,辛弃疾好友陈亮(1143-1194)的字。辛、陈二人结识于中原。此后辛弃疾南归在朝为官,陈亮仍是一介布衣,虽然“云泥异路”,却仍肝胆相照。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冒着风雪,从浙江东阳跋涉三百里,来到辛弃疾罢官后闲居的带湖相聚。分别后,辛弃疾追之不舍,但为风雪所阻,惆怅而归后写下一首《贺新郎》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和词后,写下了这首词酬答。 
   【句解】 
    老大那堪说 
    此时的辛弃疾年已五十,解职已经八年。这开篇第一句虽是接陈亮和词中“老大凭谁说”的话头,却浸透了辛弃疾几十年的辛酸苦泪。二十出头,叱咤风云;年过半百,理想落空。老大无成,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辛弃疾感叹道,往事不堪回首,如今也只有他和陈亮二人的情谊可堪一提。 
    “元龙”,三国名士陈登的字。陈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孟公”,西汉陈遵的字。陈尊生性豪爽,嗜酒好客,每宴宾客,为畅饮尽兴,便闭上门户,把客人所乘之车的车辖扔到井中,令客人无法离去。 
    辛弃疾连用古代两个陈姓豪士来比拟陈亮,说自己与陈亮思想一致,志趣相投,互为知音。因此尽管和陈亮一别已经多日,辛弃疾仍对二人相聚的情形念念不忘。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陈亮来访时,辛弃疾正卧病于床。多年好友忽然出现在眼前,令病中的辛弃疾一下变得兴致勃勃。他们登上高楼,对酒高歌,纵谈天下。 
    平日里的辛弃疾,大概只能无言“独”上高楼。而今日有好友相伴,高歌畅饮,意气风发,竟然使得楼头的积雪“惊散”,化作片片雪花飞扬。这夸张的“飞雪惊散”,将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笑富贵千钧如发 
    世人觉得重如千钧的“富贵”在辛、陈二人眼中不过轻如毛发,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他们看重的,是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 
    硬语盘空谁来听 
    能让辛、陈二人谈论得如此激烈昂扬的,必定是收复中原、救济天下苍生的大事。然而,他们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只是“硬语盘空谁来听”的结局。“硬语盘空”化用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 ”,韩诗原意是赞孟郊诗歌语言刚硬,这里借指二人铿锵刚直的政治言论。 
    这些言论尽管益国益民,但是世无知音,治国的良言竟无人采纳。“谁来听”之问,其实是反问,因为辛弃疾明知曲高和寡,根本不会有人来听。这一问,既蕴含着他深深的悲哀,也是对朝廷当权派的严厉指问。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当时陪伴他们的,只有西窗外泛着冷光的月亮。 
    可无知无觉的月亮怎能听懂他们的谈话,领会他们的心意呢?清冷的夜里,偌大的空间,只有辛弃疾与陈亮在激昂高歌、纵论时势,他们多么孤独、多么落寞! 
    重进酒,换鸣瑟 
    境遇的孤独凄凉,压不住志士们的慷慨激扬。夜虽已深,但他们兴致仍浓,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斟酒,一次又一次地换乐。看来,他们是要彻夜长谈了。 
    “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么多的酒,也没能令辛弃疾在醉中忘怀忧愁。相反,在酒的刺激下,他所有的痛苦、激愤之情一下喷涌而出,势不可挡。 
    事无两样人心别 
    金人侵占中原,并不断欺压、勒索南宋小朝廷,面对这同样的事实,人心却有分别。抗战派力主收复失地,重振江山;主和派却一心求退,只求偏隅一方。 
    在辛弃疾看来,这些主和的人简直不可理喻。收复沦丧的国土,这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在南宋小朝廷这里就不行了呢?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陈亮在和词中说,中原的父老大半死去,新生的人忘记了故国和民族,中原将要变成金人的领土。想到这些,辛弃疾悲愤异常,他愤怒地质问主和者:你们究竟要让神州大地在敌人的铁蹄之下分裂多久?国家的统一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渠侬”,江浙方言中对他人的称谓,这里指临安朝廷的那些当权人物。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汗血”,即汗血宝马,因流汗如血而得名,奔跑如飞。汉武帝为了得到它,曾派二十万大军进攻其出产地西域大宛。“盐车”,《战国策》中有一个千里马拉盐车狼狈不堪的寓言,比喻优秀的人才不能被合理利用。 
    本应驰骋沙场的汗血宝马却被当作驽马来用,何其不幸,何其令人叹惋!辛弃疾与陈亮的命运就是如此。辛弃疾二十三岁南归后,为抗金复国献计献策,但朝廷却毫不理会。近二十年的宦海生涯,他屡遭打击,如今已被罢官闲置七年之久。陈亮的境遇更加悲惨。他力主抗金北伐,“独奋迹于草野,诋排众议,倡言恢复”,献爱国奏章于宋孝宗,令其赫然震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忠贞之士,竟然被人“以为狂怪”,几乎被置于死地。像辛弃疾、陈亮一样的人才被埋没、屈辱,而南宋朝廷执政者竟然还虚伪地标榜自己虚怀若谷,招贤纳士。 
    《战国策》记载,燕昭王想招贤,郭隗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国王想买千里马,有人替他花五百金买了一幅死马骨,国王大怒。此人辩曰,死马都肯出五百金,何况活马,如此一来,世人就都知你买马的诚意了。果然,不到一年,国王就买到了三匹千里马。 
    辛弃疾指出,纵然朝廷摆出一副肯花五百黄金购买骏马死骨的爱才姿态,对国家百姓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千里空收骏骨”中的“空”字,不仅是说南宋朝廷的故作姿态毫无用处,也包含着辛弃疾对自己和陈亮一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的遗憾与怨恨。 
    正目断关河路绝 
    大雪茫茫,道路中断,不通关河。眼前之景令辛弃疾又想到了国家的中兴大业。收复中原之路不正像脚下的路一样,被人阻绝了吗?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尽管如此,抗金志士们也从未放弃过复国的理想。辛弃疾如此,他引为同道的陈亮亦是如此。“中宵舞”,用东晋抗战名将祖逖“闻鸡起舞”事。据《晋书·祖逖传》,祖逖和刘琨二人为好友,共被同寝,每闻中夜鸡鸣,祖逖即唤醒刘琨,同去舞剑。辛弃疾在此将陈亮比作祖逖,赞赏他逆境之中依然奋发有为、雄心不死的精神。 
    看试手,补天裂 
    “补天裂”,传说远古时候,共工与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撞不周山,撞折了天柱,天缺了一个大口,地也陷了下去,水生火起,人民挣扎在苦难之中。幸亏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并砍断大鳌的四只脚,用它们支起天空,然后,她又治水灭火,使人民摆脱了苦难。 
    朋友陈亮的坚持与执着,令辛弃疾豪兴大发。他鼓励陈亮,同时也鞭策自己:一定要收复中原失地,整顿破碎的山河,拯救危难的国势! 
    【评解】 
    全词慷慨悲歌,雄放苍凉,音节铿锵,读之字字响亮,如金石掷地。辛弃疾闲居带湖,念念不忘国事之作甚多,却以此篇最为激愤昂扬。 
    词中表现的辛、陈情谊深挚动人。杜甫曾用“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表达他对李白的情谊,而辛弃疾后来在为陈亮写的祭文中亦有“人皆欲杀,我独怜才”之语。李杜友情传为千古佳话,四百年后的辛、陈情谊,同样令人唏嘘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