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3-03-25  |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该词的意境和情调。  
 
2、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朗读与联想为主,点拨启发。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由《天涯思情》导入 
 
柳永的《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脍炙人口,那么究竟它有何魅力能传诵至今呢?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这就是柳永。 
 
2、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代表诗作。 
 
'柳氏三绝'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奉旨填词柳三变'。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感知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听范读录音,正字音,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 
 
(见板书)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想象)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结合写作背景) 
 
(四)重点分析 
 
方法:尤其注重与学生学习过的诗词结合,如《琵琶行》诗句,和流行音乐联系,充分调动学生人生体验和想像,动情地玩味此诗之情趣和意境。 
 
1.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2.难点讨论:(明确虚实相生的效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①感受画面色调——清、冷、凉。          ②联系特定情境。(景依旧可能再有,人可不在了。) 
 
3.【小结归纳】 
 
(六) 欣赏《雨霖铃》歌曲。                        
 
(七)背诵并现代文改写该诗。 
 
附[板书]: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寒蝉  长亭  骤雨             环境悲凉        离 
 
帐饮无绪 泪眼相看 无语凝噎   难分难舍        别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        难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相思情景 
 
伤离别  甚于常情             愁意浓浓        相 
 
杨柳  晓风  残月             酒醒伤情        思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苦 
 
译文稿: 
 
秋后知了的叫声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夜色渐浓,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帐蓬里喝着酒饯行,可又哪有好心绪呢,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我出发了。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竞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住呢!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教后记:学生的背诵是必要的学习准备过程,向前和向课外的延伸,是教学中指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方法。重要的是就此诗学习就必玩味出此诗的特殊之处,勿空求实。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