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爬墙等红杏 友情提供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2. 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品味。  
教学难点: 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 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 教师提问: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我”共做了三件事。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C 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 处。2. 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 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1.C 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 3.自豪。)  
七、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八、作 业:  
1.课堂检测  
2.基础训练积累部分 
  
  
附: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