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编写:徐敏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二)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三)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_______ 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__________ 。
主体部分由__________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_____,既是对________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 意义。
2、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探究案
一、叙述视角
1、“我”是谁?这个故事是由我来讲述的,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2、【点拨】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通常用第一人称。小说还有一种视角是全知视角。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断: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区别是什么?讨论后总结。
二、重点探究
1、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问__________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
二问动物,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三问_________,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老人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他对动物的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四问政治。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说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2、 小说的结尾处,“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讨论: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3、通过以上的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运用的是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你认为,这样写是否会影响小说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小说的主旨是什么?
三、 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结尾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训练案
一、 文学常识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27)、《永别了,武器 》(1927)成为表现美国“_________ ”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的作品《第五纵队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50年代,其代表作《___________》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__________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
二、《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三、完成相关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