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金森工厂》教案3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2-17  | 
 
 
  在哈金森工厂(简案) 
 
马树谟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赏评价  D)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考点: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  F) 
 
教学难点: 
 
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六七岁,正是我们当下的年龄。花季雨季,阳光下灿烂的天空,除了学习上的些许压力,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是快乐!而在1921年,在遥远的法兰西,在巴黎的哈金森工厂,勤工俭学的邓希贤,也开始了他的十六七岁的生活。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是的,时势为英雄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千千万万个具有相同条件的平凡人中,邓希贤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的人生一定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邓小平的法兰西生活。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二、明确传记文学的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结合。学习传记文学要注意以下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三、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落实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7日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四、研读课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落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赏评价  D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  F) 
 
 
邓小平同志在留法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人应该面队生活的中的磨难?  
提示:邓小平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  (执著)、勤奋好学的品质、活拨开朗(乐观)的个性并且心灵手巧 
 
  
 
四、深入探究:写人物传记需要搜集传主的大量相关资料。查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渠道。找出本文当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落实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明确:1)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P2,第三段;P3,倒数第四段;P4,第二、三段;P5,倒数第四段 
 
2)、传记中引用资料的作用: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的标准:客观事实 
 
五、课堂联系(强化训练) 
 
  
 
•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郑超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回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      1922年10月17日,父亲和邓绍圣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他们于11月3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夏狄戎中学。但父亲并没有在塞纳中学上成学,原因当然是钱不够。两个月后,也就是1923年2月1日,他又从塞纳—夏狄戎回到了夏莱特。 
•      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 
•     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1)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选2) 
•A.作者不应该写传主的身材,这样丑化了传主的形象。 
•B.传主从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 
•C.传主爱玩爱闹的性格使工友都很头疼,所以记忆深刻。 
•D.传主非常爱学习,但是当时环境不允许他进学校读书。 
•E.文段最后一段是作者用来美化传主的,带个人偏见。 
•F.由传主的女儿来写传主,叙述更加真实生动。 
•(2)为什么要写郑超麟的回忆?这段回忆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邓小平? 
•(3)“父亲”的知识和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4)结合全文,请分析艰苦的环境带给了“父亲”哪些宝贵财富?给了你什么启发? 
 解答: 
 
•(1)D.F. 
 
(2)保证了传记的真实性。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3)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4)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优秀品质,善于学习、善于积累的学习态度。谈启发(略) 
 
六、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专注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平的女儿,由其叙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宜于将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五、课外作业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