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阳春面》教学反思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10-20  | 
 
 
 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上完了。上得很不满意,有一些思考,照例记录下来。 
 
一、小说三要素要不要再讲? 
 
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的“三要素”似乎是所有小说类课文绕不过去的内容。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想,能不能脱离这个模式?因为,从一些教案和上课实录上看,很多老师就是这么处理的,而且能够处理得很纯熟。但这样处理也有毛病,就是技能训练多于情感体验。于是乎袁卫星的教学实录在开头和结尾加上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多媒体素材,让人觉得有“课不够,歌来凑”的嫌疑。 
 
于是我自己上课的时候想要避免机械地讲三要素,让他们自己体会情节设置的妙趣所在。比如,我用了一个上这节课老师都会用的时间表格,让他们填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十四年他们吃的面的碗数,当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是一碗的时候,我让他们思考:这里是不是重复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继而,他们就可以思考两次吃面的细节描写的区别。然后体会人物的性格的变化。但这样的一个思路最后还是回到了理解小说情节的套路。而且,有些邯郸学步:那真是,情节也没有讲好,人物也没有分析好。 
 
于是就回到了标题所提的问题,小说三要素要不要再讲?我觉得要。但这是有前提的。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读小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情节——情节难以理清的,他们会放弃阅读;情节吸引人的,他们又会只注意到情节而忽视了其他两个要素——所以,重视情节,重视小说三要素在高一上半学期学段的多样化落实,是高一上半学期小说教学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期课改的H版和S 版教材把《药》放在高中一年级,不是没有考虑的吧?也许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情节的发展。至于《药》里面所体现出的庸众的群像,其重要性或许还在其次。 
 
所以,高一上半学期的小说教学还是要重点落实小说三要素。 
 
二、像《一碗阳春面》这样的“《读者》型”文章要不要质疑? 
 
我在理科班上课的时候,有个孩子有意思,说第一遍读的时候感觉小说很假,第二遍读的时候又觉得有些感人。她的话随即赢得了很多同学附和。 
 
我在备课时候,第一感觉,就觉得这是一篇《读者》类型的文章,结果在教参上果然白纸黑字地写着此文“在1989年被《读者》缩写转载,被认为是《读者》创刊以来最感人的文章。”我在旁边批注:“岂止感人?简直就影响并奠定了《读者》的文风。我们在《读者》里大量看到的就是这类感情的心灵鸡汤!”所以,打心底里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文章的。但同时我又确确实实被这篇文章感动。这里有矛盾啊! 
 
我喜欢这一篇文章是有道理的,里面的细节十分动人:母亲言语的迟疑,老板夫妇的善良细心,兄弟二人和他们母亲的齐心协力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想,孩子们读到这个地方,也应该和我有相似的感觉的。 
 
那么,如果说这篇文章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想可能是这样的一种叙事结构:他没有告诉我们这母子三人是如何过了那关键的“十四年”而只是用开始的贫穷和后来的成功作对比,而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团结奋斗”,这样就使得文章在喷射出感人的烟雾之后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情节疑问——他们就“这样”走向成功了?——究竟怎样过的这十四年,谁也不知道,但万一有人质疑,栗良平先生本人也许也难以回答。 
 
进而我们考察许多刊载于《读者》的文章,很多也都是这样的心灵鸡汤! 
 
但我犹豫,该不该把这个问题告诉学生?我后来还是在六班情不自禁地说了。但当我和孩子们分享这来自理科班学生的质疑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一些女孩眼中的诧异。也许他们在想:哦!小说也可以这样读,也许他们在怨恨我:把她们曾有的感动给残忍地撕碎了。 
 
唉,这样的文章,其实是符合高一孩子,特别是那些敏惠纤细,多愁善感的女孩子的心理期待的。但也是满足不了那些天生反骨,喜欢质疑的理科班孩子的头脑的。那么,我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