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小说训练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9-12-27  |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小说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踹门而入时紧贴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相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1. 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3分) 
 
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①《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凉的水罐》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手拉手》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 
 
A. 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B. 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 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D. 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 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5.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答:                                                                                   
 
                                                                                       
 
                                                                                       
 
6.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答:                                                                                   
 
                                                                                       
 
                                                                                       
 
7.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答: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 
 
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是因为操 
 
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 
 
馨的感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一、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嘛?”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9、“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具体分析。(3分) 
 
                                                                                       
 
                                                                                       
 
10、通观全文,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概括亿万富翁这个形象的特点。(6分) 
 
                                                                                       
 
                                                                                       
 
                                                                                       
 
                                                                               
 
11、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很多余,完全可以删去,这样更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12、从整篇小说来看,表现主题的方式实在是最普通不过的,也称不上新奇,但表达效果很好,试做简要分析。小说在立意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小说内容上给你什么样的启示?(3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祖传青瓷碗 
 
落日照着那只旧船一起一伏,芦竹映衬着这古朴的木刻般的景色。老人一动不动地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斜拉桥。他脸上毫无表情,眼角皱纹向下斜伸着。新建的独塔式斜拉桥使他孤僻的性格更加古怪了。 
 
大桥落成剪彩那天,是他摆渡生涯的终结。 
 
他不能离开他的渡口。每天傍晚都这样蹲在船上,咬着烟管斜视着不远处车来人往的大桥,一动不动,好像在等待他往日的顾客。 
 
听着凌乱的脚步声,他知道儿子和孙女又送饭来了。儿子在镇上做临时工,他是个不安分的人。 
 
“爷爷,爷爷,吃饭了。”小孙女捧着青瓷碗跑过来。这只青碗也是老人心爱之物。他兄弟分家各得一只,但兄弟的已经和主人一起进入了坟茔。青瓷碗厚实笨重,形体大而容量小,虽不是越州名产,但它的古朴也是别有风味的,不过老人对它的钟爱,却是因为这是祖传家珍,神圣可敬。老人历来用它吃饭,成了不容更改的规矩。而现在,渡口废弃,渡船闲下来,用这碗更成了他怀旧的一种慰藉。 
 
他拉一下披着的黑布衫,没有回过头来。 
 
儿子一步跨上船,一边跺跺脚,好像考察一下船的适用度,一边说:“爸,你以后别再来这里了。在家听听广播、看看电视还不好?” 
 
老人知道儿子早在打它的主意了。这船陪他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浪涛,他靠了它立门面,翻造房屋,又靠它娶儿媳,现在儿子要用它来搞运输,搞长途贩运,他感到格外凄凉。他敌视地看了一眼儿子,一声不吭。 
 
“爸,你快吃饭嘛,都凉了。”儿子不耐烦地说。 
 
“爷爷,你快吃饭嘛。”小孙女用碗碰碰老人。 
 
老人一转过身来。不料碰落了他那祖传的青瓷碗,一声沉闷的钝响,碗碎了。小孙女呆住了。老人抡起他的粗手掌,瞪圆布满红丝的眼睛,怒视他素来钟爱的小孙女。 
 
儿子忙过来护住女儿说:“爸,碗碎了就罢了,也该换新的了。” 
 
老人把怒气发在儿子身上,指骂着:“你这败家子,败尽家当的是你!”儿子耸耸肩,讪笑着说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翻屋不是拆了旧屋吗?” 
 
老人暴怒了,喘着粗气,抖动白短髭,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好久才哼了一声,跳下船慢腾腾地穿过芦竹回家去了。 
 
“爷爷生气了。”女儿泪汪汪地说。 
 
父亲淡淡一笑,背对着晚霞,看着那郁郁青青的芦竹说:“来,我给你做吱吱管儿玩。” 
 
13、(1)(3)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2分) 
 
 
14、(4)段中说:“他是个不安分的人”,你认为儿子是个怎样的人?(2分) 
 
15、“爷爷”的思想性格特点是什么?(2分) 
 
16、本文运用了对比、象征的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对比: 
 
象征: 
(1)  
 
(2)  
 
17、作者以《祖传青瓷碗》为题,其意图是什么?(最少写出两方面)(6分) 
 
(1) 
 
(2)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小说训练答案 
 
1. ①两种“高贵”分别指真诚的好书、朴素单纯的音乐和泪水。或: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或:韵、诗、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和泪水。(1分) 
 
②答案:都体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2. . 《自新大陆》是怀念故土的感情。《清凉的水罐》是珍惜美好事物的感情。《手拉手》是珍视童年纯真的感情。(3分) 
 
3. 作用是表明“我的泪水”并不是因为“我”脆弱,反衬美好事物的感人力量,突出人心需要美好情感的滋养。(2分,意思对即可) 
 
4. BD (3分,B项,“说明距离产生美”是脱离了文意,“司仪”是为了应酬,而“路人”则无需做作,因此,说明的应是“我”的泪水是真诚的,不是做作的。D项,最后一句能收束全篇,但和开头一句没有首尾呼应的关系。) 
 
5.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6.①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 
 
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 
 
7.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8.A、C(A项说法错误。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C项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对生活,特别是对 “我”充满了新的信心;不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9、安慰小男孩,保护小男孩那颗纯朴的爱心;(1分)暗示下文老人将为小男孩的叔叔作的种种努力。(1分)为下文埋下伏笔。(1分) 
 
10、肖像或外貌描写,如“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笑眯眯”;语言描写,如“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等;细节描写,如“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4分,举出其中两种描写方法即可,答正文描写或仿语描写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可给分)亿万富翁是一个和蔼、善良、充满爱心的无私奉献者。(2分) 
 
11、①不能删去。其一,它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交代了富翁为什么帮助那个小男孩;(2分)其二,通过富翁的口说出无私的爱心才是真正的上帝,更具有说服力,使主题更深刻。(2分)②可以删去。其一,更能激发读者思考;上帝到底是谁,什么才是真正的上帝;(2分)其二,更能突出真正的爱心是无私的,是无需留名的,进而呼唤更多的人奉献爱心。(2分)(说明:两种观点任选其一,只要能够围绕典型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的表达来作答,就可以给分) 
 
12、从整篇来看,小说主要运用叙述,而不是描写或议论。立意上充满哲理,同时又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启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对待自己的“帕特鲁普”时,不要轻易地放弃,而要不断努力,那么,终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上帝”;让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充满爱,让上帝来到每一个人身边。(言之成理) 
 
13、作者意在突出表现老人失落、怅惘、怀旧的心理。 
 
14、 “儿子”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勇于改革进取的青年 
 
15、勤劳纯朴、守旧迂腐 
 
16、对比:以儿子的勇于改革开拓进取同老人的守旧迂腐相对比 
 
象征:①以“为独塔式斜拉桥”象征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 
 
②以祖传青瓷碗象征旧传统、旧观念、旧事物 
 
17、①以青瓷碗为引文线索;②以象征性的青瓷碗来反映老人的思想性格,反映新旧思想之间的激烈斗争;③以象征性的青瓷碗说明,要革新开拓就必须打破“神圣”的旧传统、旧观念 
 
6)BD(A项是说的登高望远,与此文不关联;C项是哀叹晚年亦与此文无关系;B项比喻历史潮流不可阻挡;D项喻青年胜过老年,下一代胜过上一代(这两项主本文主旨接近)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