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复习讲义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12-08  | 
 
 
 苏教版必修一复习讲义 
 
沁园春 长沙 
 
一、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的分类: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1—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1字及以上)。 
 
二、 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 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候”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既而引出对民族命运的思考,抒发胸怀天下,指点江山的豪情。 
 
 
相信未来 
 
一、诗歌意象  
 
1. 蜘蛛网——黑暗势力  
 
2.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3.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4.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5.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6.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7. 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8.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9.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二、比喻: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十八岁和其他(杨子)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我的四季 
 
一、张洁(1937—— ),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1981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这是中国第一部拥护邓小平路线的政治小说)等。《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1978、1979、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获全国优秀电视剧评一等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证。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幽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储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副副“淡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黄秋耘语)。 
 
二、重点词语 
 
自艾(yì)自怜:艾,治理,惩治。 
 
焦灼(zhuó):非常着急。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痴心妄想:指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 
 
怨天尤人:抱怨、埋怨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碾(niăn)成:使物体破碎,变平。 
 
干瘪(biě):不饱满。 
 
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 
 
敷演:同“敷衍”,叙述并发挥  
 
三、文章以“生命的四季”点明题旨, “春、夏、秋、冬”各喻人生四个时期: 
 
春——少年时期 夏——青年时期 秋——中年时期 冬——老年时期 
 
作者给“四季”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并且点出了每个季节中作者所持的人生态度。 
 
春——播种劳作 
 
依据——“怀着希望播种,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拼却全身的力气”等等。 
 
人生态度——不自艾自怜命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朝目标奋力以赴。  
 
夏——艰难探索 
 
依据——“焦灼的盼,望眼欲穿,不再妄想”,找水源未带容器,无情冰雹使谷穗夭折等等。 
 
人生态度——面对挫折赶紧振作精神,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获取收获 
 
依据——“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捧在手里,贴近心窝”等等。 
 
人生态度——生命的收获在于只要认真负责耕耘过,无愧付出过,从中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不必用尺度来衡量。 
 
冬——检点品味 
 
依据——“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等等。 
 
人生态度:人生的最后也应认真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及时纠正或告诫别人勿犯,这样的一生将永不后悔。 
 
 
我的五样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劝学 
 
 
整理字词句式 
 
(1) 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 
 
虚词:于、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 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 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师 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蟋,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A.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A.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A.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C.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多么)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 
 
1.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2.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3. 不耻相师 形容词 以相师为耻 
 
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想北平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一岁丧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中有42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我心归去 
 
韩少功 湖南长沙市人。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乡土情结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建国前的主要作品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建国后的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二、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发轫(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三、四大评点1.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3.毛宗岗评点《三国志》 4.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 
 
 
江南的冬景  
 
一、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1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二、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三、 五个图景:屋外曝背谈天图 午后冬郊图 农村冬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马北风大漠传》等重要作品。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二、给加点字注音 
 
诳语( ) 垭口( ) 安谧( ) 攫取( ) 倚托( ) 抵达() 雾霭() 泥淖()湖泊() 混沌() 瘴气() 瞅着() 眼眶() 惊骇() 阴霾() 土坯() 
 
 
前赤壁赋 
 
一、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2.缘染溪:缘,沿着。 
 
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4.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5.箕踞而邀:箕踞(jījū),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赏。 
 
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蚜然洼然:蚜(xiā)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9.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11.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12.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13.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14.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15.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17.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 
 
18.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广大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20.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 
 
21.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22.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25.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26.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二、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 没开始 
 
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 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 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 更加 
 
披:古义 拨 到则披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 接近 颓然就醉。 今义 就是 
 
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 朝 
 
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 
 
是:古义 代词,这是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异:称奇始指异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成为 自余为僇人。 为(表目的) 故为之文以志。 
 
(3)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神的一滴》 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像山那样思考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的长江水向东奔流而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轻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