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中轴线》 
宋词《渔家傲》《浣溪沙》 
二. 教学重点: 
1. 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北京中轴线的特征。 
2.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 通过感受诗词的意境,理解诗词抒发的情感。 
4. 文学常识。 
三.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中叙述、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过程: 
《北京城的中轴线》 
教学要点: 
1.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 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介绍说明文的知识: 
1. 什么是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和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 什么是事物说明文 
以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的说明文叫事物说明文。 
3. 特征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4.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有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个体。 
5. 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画图表等。 
  
二、授新课: 
第一课时 
1. 介绍作者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 
2. 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处理(chǔ)  什刹海(chà)  俯瞰(kàn) 池沼(zhǎo) 
3. 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北京城的中轴线) 
4. 作者重点介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说明的? 
(中轴线的建筑布局,由北向南的空间顺序) 
5. 根据作者介绍的中轴线的建筑布局,请同学们画一张平面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分析说明的内容及特征。 
1. 读第一段,了解这一段的说明内容及作用。 
介绍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的形成及评价。目的是引出说明的对象:北京城的中轴线。 
2. 仔细研读第二段并分析: 
1)概括本段内容。 
具体介绍中轴线的规模、重要价值及建筑布局。 
2)中轴线的特征是什么? 
规模宏大、气魄雄伟。 
3)重点段分层: 
第一层:(开头——一贯到底的规模)概括介绍北京城的布局、中轴线的规模及重要价值。 
第二层:(——安定门和德胜门)具体介绍中轴线上的布局,突出中轴线的雄伟气魄。 
第三层(——结尾)总结上文,对中轴线的雄伟气魄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美。 
4)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建筑?是怎样加以说明的? 
重点介绍的是中华门、天安门,突出创造性的设计和雄伟的气魄,有描写有议论,并且表达了赞美之情。对其他建筑略写或一笔带过。 
5)“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这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对建筑布局及雄伟气魄加以高度评价和赞美) 
3. 朗读第三段,体会说明的内容。 
(介绍中轴线东西两侧及北京城四周的建筑特色) 
  
二、总结写作特点:(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 
1. 说明顺序有条不紊,重点突出。 
2.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渔家傲》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其名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三、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这首词上阕写景,绘出了边塞风光的荒凉。尤其是“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三个意象更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荒凉的意境。 
下阕是抒情,既饱含爱国的激情,又怀有浓重的相思,抒发了内心复杂而矛盾的心情,感情的基调苍凉而悲壮。 
  
四、背诵这首词。 
  
《浣溪沙》 
一、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他的名作《浣溪沙》。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三、诗意理解: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它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启迪。写晚春薄暮之时的景象,感叹光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似曾相识燕归来”,美好事物的再现,怅惘之情为之一转。本篇作品并不同于一般的伤春怀人之作,它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小园香径独徘徊”体现了使人沉思、求索的情态,体现世人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意境优美,令人回味。  
  
四、背诵这首词。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承袭(     )    阻碍(    )    累(     )积      峋峙(       )(       ) 
俯瞰(     )    处(    )理     凸(     )字形     抑(    )扬顿挫(     ) 
  
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guàn        通   zūn      循    zūn          崇    yù        路 
    气pò            yáo      望    zhuàng       美    zhì        序 
  
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但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贯通:                                                                            
(2)这些城门上的门楼、箭楼及角楼又增添了全城三度空间的抑扬顿挫和起伏高下。 
抑扬顿挫:                                                                   
(3)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气魄:                                                                          
(4)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 
峋峙:                                                                                  
  
4. 修改下面的病句。 
(1)北京的秋天是最佳的旅游胜地。 
                                                                                      
(2)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纪律教育。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  
⑴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苏轼、柳永、李清照等。 
⑵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不同于一般的伤春怀人之作,它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⑶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篇移唐人边塞诗入词,使词从晚唐五代的宫闱闺阁走向江山寒漠,由浅斟低唱变为慷慨悲歌,初步改变了柔媚纤细的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试题答案】 
  1. xí   ài   lěi  xún  zhì  kàn  chǔ  tū    yì  cuò   
2. 贯  遵  尊  御  魄  遥  壮  秩 
3. (1)指连接、沟通。    
(2)指各种建筑高低起伏,建筑与建筑的排列有转折,之间有距离。  
(3)指气势。 
(4)形容建筑突兀、重叠的样子。 
4. (1)“北京的秋天”改为“秋天的北京” 
(2)删去“防止”或“不再” 
5.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