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6-16  |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 理解\'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3、 掌握有关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 掌握有关文言虚词的用法。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文是一篇研讨战争问题的文章。教师可先介绍有关孙子的史实或《孙子兵法》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安排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由于课文在语言上较多地运用排比句,而排比句的句式结构大体相同,因而,在疏通文字时,教师可重点讲解每组排比句的首句,其余几句由学生借助注释思考理解,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文分析的重点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谋攻这一问题的,以及排比句在论证中的表达作用。对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军事原则及其意义,教师可略作点拨,由学生开动脑筋,讨论领会。 
文章先从\'用兵之法\'起笔,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从战略、战术、条件等几个方面层层论证,强调以谋取胜,并揭示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原则。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用兵的法则是以\'全\'为上。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将\'国\'\'军\'\'旅\'\'卒\'\'伍\'逐项列举,层层深入地阐明了求\'全\'的原则,突出了\'谋攻\'的普遍意义。观点明确,语意肯定。然后作出小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论点准确地表明,不战而胜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当然也是最理想的战果,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文章列举了四种手段亦即方法依次比较,进行评论。 
孙子首先强调,\'上兵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划,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伐交\',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打破敌方与别国的联盟,使敌方孤立无援。\'其次伐兵\',即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最下策是\'攻城\'得已的办法。在这里,作者运用典型事例,从耗时长、费力巨、伤亡众、收效微几个方面,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以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文章紧扣\'全\'字,跟前面的中心论点相呼应,又用肯定判断\'此谋攻之法也\'加以强调,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第二部分(第2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孙子认为,指挥者不仅要有全胜的战略思想,而且还要有机动灵活的战术。文章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是\'战\',是\'逃\',还是\'避\',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否则,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严重后果。 
从孙子列举的几种打法来看,仍然是以\'谋\'为指导思想的,他谈的虽然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使文章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的内容,强调了\'谋\'的作用。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第3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文章先用\'将者国之辅周也\'这一判断,肯定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接着用\'辅周\'和\'辅隙\'对比,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最后列举了国君不明军情,而又干预三军事务,就会使将帅处处被动,事事掣肘,以致上下离心,失去战机,最终招致诸侯乘机进攻,给国家带来危难。孙子称这为\'乱军引胜\',就是说,国君拢乱了自己的军队,丧失了自己的胜利,成为谋攻的障碍。在这里作者强调了不知而谋的危险性,开始提出了\'知\'的问题,将上段论述推进一层,并由此自然地引入下文。 
第四部分(第4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孙子首先提出\'知胜有五\',引起下文。接着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前两段的内容相呼应。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识众寡之用\'\'以虞待不虞\',主要谈战术问题;\'上下同欲\'\'将能而君不御\',主要谈内部关系问题。战术宜\'变\',而要\'变\'好,就要对客观情况有所\'知\';强调内部关系,使上下团结,国君与将帅配合默契,也必须以\'知\'为基础。因此,\'知\'是十分重要的,\'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文章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孙子关于\'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论断,是对\'谋攻\'思想的科学概括。\'知彼知已\'是\'谋攻\'的基础,\'百战不殆\'是\'谋攻\'的目的。\'知\'和\'战\'的关系是\'谋攻\'的核心。因此,这个结论对全文起了揭示规律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 
 
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孙子主张\'必以全争于天下\',主张\'伐谋\'\'伐交\',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还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在战略战术上,孙子主张灵活运用,国君了解情况,正确指挥;将帅要发挥作用,当好助手。他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 
课文议论气势恢弘,笔端富有感情,如江水奔腾,回旋激荡。篇章结构缜密,各段紧扣中心。在论证方面,全文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畅述见解时一泻千里,问题说完后则戛然而止。既给人以感染,又回味无穷,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语言方面,排比、对偶交替使用,使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有力。如\'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句,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使意思连贯畅达。同时能够把同一问题的几个方面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