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传》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6-03  | 
 
 
 《谭嗣同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部分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谭嗣同的生平经历,学习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3、学习阅读文中开放性题目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3。  
 
    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文言字词,归纳本文中"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1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归纳本文中的一些文言现象。  
 
1、掌握语言知识点――"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  
 
(1)与"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的"盖"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B、盖念南海也。  
 
C、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  
 
D、屈平之作《离骚》,盖自生怨也。  
 
答案:C(语助词,其余为连词)  
 
 (2)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②将挟兵力以行大事。③传号令以诛奸贼。  
 
④竭死力以补救。⑤会刘以养亲去官。⑥以疏通经典为己任。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案:B(介词,表目的“以便”“来”。①介词“用”。⑤介词“因为”。⑥介词“把”)  
 
  (3)指出"乃"的用法与意义:  
 
 A、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  
 
 B、乃丁宁而去。  
 
 C、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  
 
 D、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答案:A判断词“是”;B副词“就”;C副词“于是”;D副词“才”  
 
2、掌握"适、适、卒、今、初、旋、遂、既"等表时间的副词.  
 
    根据下列各句括号里的解释,从"适、始、卒、今、初、旋、遂、既"等词中选出恰当的词填空:  
 
 (1)旋(不久)闻垂帘之谕。  
 
 (2)捕者既("已经"引申为"结果")不至。  
 
 (3)黄君遵宪适(正好)拜湖南按察使之命。  
 
 (4)初(起初),君之始(开始)入京也。  
 
 (5)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终于)不成。  
 
   (6)至初六日,变遂(终于,竟)发。  
 
3、掌握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古汉语特殊句式。  
 
    难句翻译(注意古汉语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以及关键词的正确翻译,做到信、达、雅)  
 
    (1)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  
 
  (2)语与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  
 
  (3)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4)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  
 
  (5)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7)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  
 
  (8)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9)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唯有足下。  
 
  (10)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二、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列出谭嗣同的简历。  
 
   2、课后“思考探究二”: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以身殉国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是智,还是愚?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等思考,并阐述理由,不少于300字。  
 
      
 
第2课时  
 
    一、依据课文,列出谭嗣同的生平简历。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  
 
    弱冠:从军新疆  
 
    后十年:壮游  
 
    甲午海战后:倡学会,提倡新政  
 
    1898年4月:入宫参与新政  
 
    1898年8月3日:见袁世凯,求其救助皇上  
 
    1898年8月10日:被捕  
 
    1898年10月13日:殉国  
 
   
 
    二、参照谭嗣同的生平简历,划分课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记述谭嗣同的身世,以及在湖南省创办新政的情形。  
 
    第二部分(3-5):记述维新运动过程。  
 
     第3段:谭君被召入京,参与新政。  
 
     第4段:谭君在戊戌变法前夕,为抢救危局而作的努力。  
 
     第5段:政变发生后,谭君所采取的措施及遇难过程、就义场面.  
 
    第三部分(6):叙述谭嗣同的著作,以及评论他的学术思想。  
 
   
 
    三、思考、探究:  
 
  (1)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还是失策?  
 
  (2)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智还是愚?  
 
     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思考,阐述理由。  
 
   
 
    该开放性题目的评价标准:有明确的观点,1分;有理有据,2分;能紧密结合本课内容来分析,3分;语言表达流畅、简洁,2分。  
 
  能联系历史知识、课内外名人名句、课外文学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来分析,分别加分1-4分,直至该题获满分。  
 
    若丝毫不扣住课文内容分析,总分不得超过5分。  
 
   
 
    参考分析:  
 
    课文中重要信息: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一)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的  
 
    理据:  
 
   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曾经出使外国,了解国内外差距,主张变法,是可以争取得人才。  
 
   从时局来看,变法力量单薄,皇帝无权,变法诸人无权,手无寸柄,缺少军事力量;  
 
变法缺少群众力量,在西太后将废除皇帝铲除变法诸人的危机之时惟有求助于袁世凯一人。  
 
   
 
   (二)认为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失策的  
 
    理据:  
 
    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对变法表达同情态度,同时又受荣禄重用,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以前交往不多,可能城府很深,为人老奸巨猾,野心勃勃,是否可能舍弃目前稳固地位而冒险从事?疑人不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从变法诸人角度看,对政治形势认识不足,对袁世凯缺少调查分析,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将政变细节全部告知,加速了政变的失败。“冀缓急或可救”,将长时努力寄托于自身尚不知是否可以依靠的人物身上;  
 
    从交往情况看,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短暂的,危机之时开始的,缺少牢靠基础;皇帝对袁世凯的所谓恩赐召见也是临危授命,且缺少实质利益。  
 
   
 
   (三)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  
 
    理据:  
 
    从殉法的影响来看,类似人物—明治维新中的月照,谭嗣同和月照这类志士敢于变革,舍生取义,他们的牺牲精神对于后来人具有鼓舞作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站起来,坚持下去。  
 
从生死观角度看,谭嗣同对生死淡然,生命属于他本人,他个人认为变法须经流血而成,他的死亡比他的生存意义更大,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四)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迂腐的  
 
    理据:  
 
    从变法角度看,谭嗣同这样的人才正是变法和革命所需要的,从第五段那些前来劝说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生存的价值比死亡的价值更高;“变法无不从流血昌”,但多一人的流血,并没有质的变化。  
 
    从时局来看,谭嗣同明明可以逃出,却选择留下,白白牺牲。  
 
   
 
    四、课外拓展。(加深学生对谭嗣同以身殉国举动的认识)  
 
    李敖在《北京发源寺》中,对谭嗣同当时选择殉国的思想的解读,写得相当精彩。  
 
   (一)“┄┄我有一种冲动,想用一死来证明给革命党看、给那些从事革命而跟我分道扬    镖的朋友看,看,你们是对的,我错了。从今以后,想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革命。我 倒在路上,用一死告诉后来的人:不要往这条路上走,此路不通。”  
 
   (二)“------这次政变,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探路的性质,我们探路,证明了改良之路走不通,我决定陈尸在那里,告诉大家猛回头。告诉所有的中国仁人志士,以谭嗣同为鉴,别再有任何幻觉。所以我的死,在这种意义上,有牺牲自己和苦肉计的意味。希望你能留意。我做的,不但告诉改良者不走他们的路,告诉了革命者走他们的路,也告诉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底该走哪条路。”  
 
   (三)“-------我加入革命,不过是一个生员、一个生力军。但如我做隐性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我觉得死比生效果大得多。因为死可以血荐。”  
 
   (四)“他说了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各国变法都要流血,他愿意流这个血,用他的血,来振奋人心,以利于变法的宣传;另一个理由倒很怪,他说他本来决定不了救中国到底走革命的路好呢,还是走改良的路好,只是比较倾向革命。后来碰到了康梁,他才走改良的路,一起搞变法,这次变法结果,他愿意用一死来证明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今后死心塌地的走革命的路。”  
 
   (五)“顺便想想你们日本的维新志士吧,维新的第一功臣,是西乡吗?是木户吗?是大久保吗?是伊藤吗?是大隈吗?是井上吗?是后藤吗?是板垣吗?我看都不是,真正的功臣乃是吉田松阴。吉田松阴一辈子没有一件成功的大业可言,他要逃到国外,失败了;要纠合志士帮助皇帝,失败了;要派出同志阻止恶势力前来,失败了。最后以三十岁年纪,横尸法场。但是,吉田死后,全日本受了感召,风起云涌,最后达成维新的果实,这证明了吉田虽死犹生、虽失败犹成功,他以败为成。我就用这日本志士的故事,留做临别纪念吧!”  
 
   (六)突然间,像从浮云里划破一条长空,他的喊声震动了法场: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五、小结:  
 
    阅读文开放型题目的作答方法:首先必须立足文本,精度课文,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引申观点,然后才能运用课外知识进行分析,切忌架空分析;有理有据,言之成理;观点必 须明确清晰,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也不必面面俱到。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谭嗣同的人物短评,字数不少于800字。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