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31  | 
 
 
 时间:2005年5月23日星期一第四节 
 
教师:铁皮鼓(魏智渊)(转载请保留作者) 
 
地点:高一三班教室 
 
付锐:(讲李清照《夏日绝句》,讲到了背景以及李清照诗风,还联系到了朱无璋,讲得很好) 
 
铁皮鼓:刚才付锐同学讲得很好!我注意到他留意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李清照写这首诗的背景。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和而不战,李清照借项羽来朝廷讽刺。二是他提到了李清照词的通常风格,是属于婉约一派的,但这首诗却写得充满了阳刚之气。这说明一个诗人的诗风可能还有许多侧面,比如陶渊明写诗比较温和淡泊,但是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句子。其实李清照的性格也有许多侧面,也是表面柔弱内里刚强的。李清照亡夫后再嫁,结果新夫只是图她的财产--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留下了许多金石文物。后来李清照借一件事情把新夫告上了法庭,彻底与他断绝了关系。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在当时,妻子是不可以状告丈夫的,如果状告,自己也会面临牢狱之灾。李清照为此坐了两年牢,做出了当时一般妇女不敢做的事情,可见其人性格之刚强。同样项羽的悲剧进行总结的人还很多,大家熟悉的比较著名的有两首,一首是杜牧写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毛泽东也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啸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党内有不少人支持与国民党划江而治,毛泽东借诗以明志,一定要将蒋介石赶尽杀绝。我们今天来看项羽,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说法,项羽身上有不少的缺点,但他是个英雄。昨天在网上我写了一篇文章,评价一个知名网友的课堂实录《景阳冈》,这个网友提出,武松因缺点而成其为英雄,这个观点很对我的胃口。还有网友反驳,说应该着重讲武松的大胆勇敢,机智灵活呀!我觉得这个那个上课的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他通过一系列实事求是的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武松身上没有那些缺点,他就成不了英雄。比如武松一开始是不是想着去景阳冈打虎? 
 
学生:不是。 
 
铁皮鼓:对呀。他以为店家骗他住店,但当他真的看到榜文,知道有老虎的时候他也害怕,但他好面子,不肯就此下山,这才与老虎激情遭遇,演绎了一场武松打虎。如果武松听了店家的话,就不会有这一场武松打虎了。所以缺点把他推向了打虎路。项羽也是如此,他如果象刘邦那样,逃难的时候连妻儿也可以推下车,肯定能坐天下,但他没有,所以他失败了,这失败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学生点头) 
 
铁皮鼓:在这节上课前我先要理一理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我曾经考虑过,文言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字词上,但是,如果老师给大家一字一句译的话,上完后你字词依然掌握不好,信不信?(学生点头)但字词即使我不讲,大家借助注释以及译文书也能够自行解决,是不是?(学生点头)所以这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怎么处理的问题,这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因此我把预习放在课内,就是为了有效地督促大家。我把上课的情况也同步上传到了网上,有几个老师提出了疑问,一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四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二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句是否是意动。这两个问题其实我都考虑过,第一句是否可以理解为“廊腰缦回,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钩心斗角”?有道理,但我觉得缺乏更多的证据支持,所以没有采纳。而“钩心斗角”是怎样一种建筑格局?我则是彻底讲错了,有网友贴出了“钩心斗角”的图片,大家利用百度搜索可以找一下,方法是先点图片,然后输入“钩心斗角”再点搜索就可以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句话,我所能见到的资料里几乎都认为它是意动,当时我也有过疑问,因为一般意动用法中,宾语总在后面,比如“稍稍宾客其父”。所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铛鼎石玉,块金砾珠”呀?我曾经考虑过是否是出于对仗或者用韵的考虑调整了语序,但是也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持,所以采用了资料上的说法。我讲这些有两点用意,一是老师也可能出错,甚至可能每节课我都在犯一些错误,你们不能迷信老师。第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积极地进行思考,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篇具体文言的学习,同时也是为了锻练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阅读深度。好,现在我们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背诵下来。我打算分两到三课时,第一课时,也就是这节课主要任务是预习课文,预习的要求如下:第一、结合注释弄懂字词,尽量不要翻译文书,通顺是口译或者笔译出全文。不懂的字词划出来。第二、这一课里出现了许多“以”,试着找出来,想想它们的意思,下一节课交流。第三、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下节课交流。第四、课文分了三段,每段的核心意思是什么?第五、你读了课文以后,有哪些想法?可以就全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句子,大家自由交流。第六、作业,翻译全文,完成优化设计。然后第二课时我们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字词问题解决后我们再讨论一些有关内容的有智力挑战的问题,讨论不完第三节课接着讨论。好,现在开始! 
 
(学生预习,大部分人大声朗诵课文) 
 
铁皮鼓巡回看学生预习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提出的问题,有这些问题引起了铁皮鼓注意: 
 
1、文章前面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后面紧跟着却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是“根不固而求木不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啊? 
 
(这个问题有三个同学提出,一个同学还认为是败笔,铁皮鼓被问住了,没能解决)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中的两个“之”怎么理解? 
 
(铁皮鼓提出,前一个“之”是定语后置,后一个“之”则是助词“的”,“大”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重大的地位。未说服学生,学生认为这两个“之”的用法应该一样,最后,师生达成一致:课下分别研究)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书上翻译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畏惧的是人民的力量”,但是逻辑上讲不通,如何理解? 
 
(铁皮鼓谈了自己的理解,未获学生认可) 
 
4、“所宜深慎”是否是判断句? 
 
(铁皮鼓提出,这就是判断句。给出的是所字结构,判断词被省略掉了,完整的应该是“此所宜深慎也”,即“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5、“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以”怎么理解? 
 
(铁皮鼓提出,“以”是连词,表目的。该学生提出,“以”表转折。未达成一致,有待研究) 
 
6、魏徵的徵为什么不写作征?也读止,五音之一。宫商角徵羽,12356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