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0-20  | 
 
 
 教学设计:韩宗秀 
 
教学设想: 
 
1、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2、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 
 
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破阵子》和《江城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两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较,看看他们在内容上,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六,尝试背诵两首词。 
 
七、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或者《江城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邮箱: hzx@ylxxjy.com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